电影课干预模式的效果――文化的传播和健康伦理观的树立
以往的性教育基本以灌输为特征,青少年从中能获取相应的知识,了解到危险性行为的不利后果,也能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方法。特别是大学生,基本属于成人范畴,不少人对性知识足够了解,他们欠缺的往往是对性、对爱的正确态度。电影课的目的,正是为了对大学生的性伦理建构形成有效的心理干预。
大学生充满激情,满怀梦想,而影视恰恰是人生之梦的最佳展示形式。大多数电影作品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现,揭示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世界各国的电影都不乏对性爱场面的描绘,尤其是欧美影片,甚至达到露骨、直接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影像艺术对性爱的表现往往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这就需要从文化、历史、伦理、道德等多种角度去阐释。”例如,《我私人的爱达荷》表面看来是向观众展示了下层男妓的生活,以及两个男人之间似有若无的情愫。而本质上,家庭才是他们一切荒唐、颓废行为的根源,所有的放纵与任性都只是为了表达他们自己的反叛。华语同志电影通常和青春、和成长有关,混淆着自我认知的困惑。《蓝色大门》几乎可以作为21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旗帜,影片借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成长,探讨了什么是爱情的问题。她爱的是同性还是异性,不是影片的重点。重点是,十七岁的青春尚未经历爱,还不懂爱,所以向往爱,想体验爱。这部影片干净唯美,更透露着台湾人对自身文化身份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紧张、焦虑。《愈快乐,愈堕落》同样以性别和情感的认知对应身份的认知,充分反应了九七香港回归以后部分港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心态。《爱情万岁》直接以性的行动来反衬现代都市中人们话语的贫瘠,以性的交流来反衬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从而突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荒芜。这些电影作品都不乏对性爱场景的刻画,但爱情、性爱元素的背后,往往潜藏着深刻的人文意蕴,也累积着深厚的情感表达。对于电影中的性爱从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面予以解读,不仅能有效地揣摩电影人的创作意图,更能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和文化心理。大学生也可以藉由课堂上的学习增加知识的积累,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