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的形式特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的形式特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有多年的拍摄经验,阅历相当丰富,这为他的影片中融入了很多纪实的风格。而丰富的经验,也为他打下了影像风格的基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活和社会经历促使他用心地观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而生活中的不少片断就成为他影片中既普通又独特的镜头。他以悲观的态度来审视这个世界,因此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悲情色彩。同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创作的电影继承了波兰电影传统的含蓄、哲理和象征的表现形式。

  (一)形式特色一:善于捕捉细节,体现完美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每一部影片都将细节展露得淋漓尽致,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安排得尽善尽美。同时在他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出他相当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思想,而且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十分细致与独特,赋予影片连贯而又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基耶斯洛夫斯基以独到的表现形式,悄无声息地将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呈现出来。

  在影片《蓝》中,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的单个镜头其实正是在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辆汽车在路边停下,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从车上跑下来,之后一个男人从左边的门出来,伸了伸懒腰,小女孩再次回到了车上。仅仅这三个简单的镜头看起来非常的单调而无意,可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在后来,正是这两个下车的人在车祸中失去了生命。还有当时见证了这场车祸的年轻人的出现,也为之后他找到朱莉,将朱莉当时遗失的项链还给她的情节非常的自然,不会显得唐突。影片中随处都体现着生活的细节。家庭的葬礼是通过朱莉的录像带展现的。朱莉在一次无意间的电视节目中知道了丈夫在生活上的秘密。另外在影片中有两次朱莉看望她的母亲时的情景中,也加入了象征的意义。朱莉的母亲患有失忆症,朱莉每次看她的时候,她的目光都只注视着电视画面,而电视的内容并不是随意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这里融入了深刻的含义,电视画面两次所展示的内容分别是蹦极和高空钢丝运动。而这两种体育运动在影片中并不单单是极限运动的呈现,而是反映出人生的深刻内涵。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人生就是在做着极限运动,人们在不断的超越自己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与挑战。

  在电影《盲打误撞》中,开头部分是主人公维特克极具震撼的一吼,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惊吼只是体现出影片中的人物性格,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以这种简单方式来折射出当时政治的动荡不安。这一惊吼之后影片出现了十一个不同的画面,从医院血淋淋的尸体到小维特克和爸爸相处的情景,一直到维克特对院长说想要休学。在前面的八组画面中彼此没有丝毫关系,在后面的三组叙述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画面在其中穿插,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画面使剧情有了逻辑依据。在影片《杀诫》中,雅泽克游荡在街边,他看到远处一群不务正业的小混混在群殴,这无意间的一个镜头正是预示着雅泽克将要走上邪恶的道路。基耶斯洛夫斯基凭借多处细节性的镜头和模糊的人物关系向观众们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力不从心,从而影射出对国家希望的破灭。

  (二)形式特色二:多呈现悲情主义色彩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大部分都以悲情主义为基调,无处不在思考人类命运的何去何从。在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幼时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导致他悲观的世界观。他的作品都深刻地受到了他悲情主义所带来的影响,再加上受他个人阅历的影响,导致他的作品最终以关注人类生存状态为核心这些都为他形成独特的电影风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死亡的思考一直存在。在《十诫》中的第一诫《生死无常》中,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基耶斯洛夫斯基便借助男孩与爸爸的对话来提出深刻的问题:死亡是什么,死亡之后的情景等系列问题。这段对话不仅涵盖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自问自答,而且也涵盖了他对人生和死亡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杀诫》中,杀戮与死亡弥漫着无意和不确定因素,出租车司机拒载了多位乘客之后,选择了雅泽克;而雅泽克只想随意杀一个人,冥冥之中选择了出租车司机;实习律师比约特机缘巧合接到此案件。在整个故事中,没有人知道雅泽克为什么要杀人,我们无从了解真正的人性,在这一观点上,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进行阐述。雅泽克的所有行为都是随意的,与出租车司机并无任何关联,当这些偶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便有了死亡。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要反映的并不是杀人的原因与死刑的结果,而是当时社会存在着普遍的谋杀现象,无论什么原因,这终归是不对的。体现出了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阴暗的社会,人们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帮助,完全处于一个独居的世界。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这种无意与不确定的悲情主义在剧情片《盲打误撞》中也非常突出。主人公维克特在追赶火车,而火车就是一个命运的指针,无论维克特是否能赶上,他的运动都会被改写。维克特无法确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够赶上那班火车,不管他怎样抗拒,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后面的故事中,维克特最终与死亡相遇。虽然维克特在之前的故事中热衷于政治生活,不过最后依然与政治生活遥遥相隔。在面对这种悲惨的命运时,个人的选择对主体的影响非常微小。虽然人们积极向上,可依然无法摆脱社会法则给人们带来的束缚。

  基耶斯洛夫斯基悲观地观察到,当时的人们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为自己做出一个自主、自由的政治选择,这也大大地决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生存语境。在他的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蓝》和《白》中,都显露出主体对于自身的地位认识的缺失,完全处于模糊与丧失的状态。系列片《十诫》处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神和希望的支撑动力。而这样的民族性格,也构建了他的电影的内在形式。

  (三)形式特色三:擅长使用隐喻象征手法折射电影主旨

  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的影片主要是表达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他在影片中运用到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所运用到的象征物体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将隐喻象征的手法悄无声息地融入影片之中,通过一些隐喻象征性的手法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从他的系列作品《十诫》开始,到《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和《蓝白红》三部曲等,基耶斯洛夫斯基都赋予了作品其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元素。

  在《十诫》中,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十个故事成功地展现出了他对圣经《旧约》的诠释,这种诠释显露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凭借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的精湛手法。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通过再现摩西十诫的历史,而是以社会中的具体事件来表达人们的精神文化。影片中展示出了伦理、信仰等人类必不可少的文明成果的丢失与混乱。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大部分都取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波兰的薇洛妮卡身穿睡衣站在阁楼的窗户旁边,不经意看到外面一位老妇人拎着袋子困难地往前走,而且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换手。薇洛妮卡看到后打开窗子对老妇人喊要帮助她,可是老妇人看了看她之后继续往前走,并没有理会薇洛妮卡。之后,这个老妇人出现在法国,而在法国的薇洛妮卡在不经意看到窗外的老妇人后,并没有说话,已经驼背的老妇人拄着拐杖吃力地前行。

  对于影片中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巧合,在影片《蓝白红》三部曲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镜头。依然是将此类的画面悄无声息地融入整部影片之中。主人公都在无意间看到一个佝偻的老人拿着东西在缓慢地前行,可能是瓶子或者是垃圾等。在《蓝》中,主人公朱莉在阳光下闭目休息,而后面就出现了一位老妇人手拿空瓶吃力地往垃圾箱里放,朱莉睁开双眼,并没有注意老妇人的行为;在《白》中,主人公卡洛尔在街头流浪,饥寒交迫的他看到老人艰难地向垃圾箱中扔空瓶,也是并没有任何反应,就是那样呆呆地看着老人;在《红》中,主人公瓦伦汀也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同样的情形,而她则没有丝毫犹豫地去帮助老妇人将空瓶扔进了垃圾箱。在三部影片中,都出现了同样的场景,看似很简单的一个情节,却通过三位主人公的不同演绎而将故事情节完美地延续,从开始的“无视”到后来的“注视”再到最后的“热心帮助”。如此的故事演绎恰恰是隐喻出基耶斯洛夫斯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他对人生的寄予。在影片《蓝》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形式,主人公朱莉在游泳池的四次不同的表现象征着她内心的转化,预示着朱莉从自己我封闭到超越自我的过程。

为您推荐

《女人四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形式

《女人四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形式   透过许鞍华的镜头,我们能够发现她镜头下的主人公拥有女性另外一个与之前不同的位置与空间。她的经典作品《女人四十》中,电影的全篇几乎都在诠释一点。身为家庭主妇的孙太..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然而,马克的“哈姆雷特”式形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被导演赋予了创造性新意。在对哈姆雷特的超越中,马克的形象彰显了人文主义者的成长新貌。而幕后的神秘人则被塑造为甚..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原型批评(即神话批评)诞生于20世纪初,兴盛于50年代,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所谓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1]“原始..

影片中的视觉隐喻

形式上的美国文化

形式上的美国文化   好莱坞作品特别注重技术的展示,在很早之前它就清楚地明白高科技对大众的吸引力。百年以来,好莱坞的步伐一直非常稳健,对于高科技的设想一直是世界影坛之中的佼佼者。   如今我们的生活正被高科..

影片对原着中人性阐释的忽略

影片对原着中人性阐释的忽略   严歌苓的小说关注人性的本质内涵,探索种种生存困境中微妙丰富的人性。《陆犯焉识》将目光投向中国最灰暗的时期,企图通过对知识分子人生际遇的书写及精神世界的探寻去洞察政治压抑下的..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电影《归来》首先对原着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消解。严歌苓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其对女性主义精神的独特见解。首先,她注重挖掘女性身上的雌性内涵,并以一种“弱者不弱”的悖论模式来颂扬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