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元素与美国文化价值的融合

外国元素与美国文化价值的融合

  (一)在外国元素中嫁接美国的文化内核

  在美国核心文化价值上层层包上地道的外国文化外衣,使之合为“一体”,配置更利于在域外国家传播的土壤,是美国域外题材动画影片的拿手好戏。虽然影片《花木兰》沿用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地也仍然放在古代中国,但通篇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花木兰本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化身,体现的是东方女性忠君爱国、孝悌礼仪、牺牲自我、勤劳勇敢的巾帼英雄形象,但影片将木兰塑造成了对抗社会、叛逆、肯定自我的形象,变成了那种孤胆英雄所张扬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她先是阻止父亲接兵书,与父亲激烈冲突被训斥后,任性地偷走父亲盔甲和兵书替父从军,当说出“或许我不是为我父亲来的”话语时,完全否定了她的忠与孝。另外,她战单于,救皇上,个人作用被无限夸大,这样的安排把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功夫熊猫》充斥着大量的中国文化,如岩顶练功、湖边参禅、拜师行礼,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认真研究和遵循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但在这些形式外壳的包装下,阿宝本质上仍是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英雄,从厨师到龙战士的蜕变过程是一个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的过程,所体现的完全是美国的价值观,“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过程,正是美国个人英雄正义的精髓”[2]。

  (二)对域外题材的粘连融合转化

  “影片运用自身的叙事、人物塑造模式和特定的美术风格,以‘陌生化’的手法,对异域原有文化符号进行解构和再造,以放置四海而皆准的主题冠置,使受众对影片内容既熟悉又好奇,以达到理想的文化传播效果。”[3]熊猫肥波笨重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被改头换面,变得幽默调皮,在练武时灵活矫健,与太郎打斗时坚定神勇,与人们传统认知上的符号产生颠倒和错位,给观众以新奇感。中国姑娘花木兰为抵抗侵略、替父从军、奋勇卫国,胜利凯旋不求功名利禄,远驰千里足,尽早归故乡。回到家时,当户理红妆、对镜贴花黄……充满了亲情,歌颂了正义、勇敢、善良、坚强、甘于奉献的伟大的女性形象。但《花木兰》中,伴随木兰出现在镜头中的是身着齐膝短裤和吊带背心,颠覆了传统的中国女子形象。花氏宗族的祠堂摆放有女性祖先的牌位,宗祠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多角亭子,在祠堂议事既没有相应的等级、顺序和规则,也没有族长的最后定夺,每个人都喋喋不休、吵吵闹闹,一个本应凝重、严肃的家族会议变成了类似西方的“圆桌会议”,让人感到极大反差和严重错位。木兰离家原本与父亲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节,变成拔下头花决然离去,细小的改动使传统的木兰形象彻底逆转,变异成了追求个性释放,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这样,不论影片的画面、音乐、服饰等做得多有中国意境,都改变不了影片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追求。

  (三)借用域外题材宣扬美国文化背后的追求

  通过文化杂糅,美国将叙写民族传统的“他者”文化嫁接成符合自己价值的故事,以一种自认无比优越、普世共在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完成文化霸权的渗入。《功夫熊猫》中,一方面,他们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云豹大龙甚至说“与肥波的这场决斗将流芳万世”;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龙战士身份的阿宝有打败大龙的使命,这种责任感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打着保卫世界和平的旗号来推行唯实力至上论,打着拯救人类的幌子对别国肆意侵扰扩张。对题材地国家来说,经过美国的重新洗牌,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后已不再纯粹,加上辉煌豪华、精妙绝伦、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很容易牵引青少年的心,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文化殖民。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津热斯基就曾说过:“增强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4]可见,制作和传播域外题材动画电影正是美国不断加强全球文化控制的一环。

  面对域外题材的美国动画片,题材国的受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麻痹心理,不知不觉中随着美国文化脉搏“律动”,久而久之,导致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趋同”和“认可”,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地方。在引进美国动画电影,特别是带有我国历史传统题材的动画电影时,我们既要吸收借鉴其先进的制作思路、表达方式、科技手段、营销理念,也要认清其本质和目的,自觉抵制其文化迷惑与侵蚀,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更要加快自身电影业的发展,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在国际上谋求更强发言权和更大影响力,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抵御美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入侵。

为您推荐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奇观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是要将观众从庸常琐碎的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中解脱出来,使得观众暂时遗忘灰色而单调的现实。因此在奇观电影中,科幻、奇幻电影是主流,而能在科幻与奇幻电影中扮演..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视觉传达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的重要目的之一,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月台上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就以鲜活的视觉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和成本的..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人们在看黄梅戏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成长,但是这些电影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物冲突是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观影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人物矛盾愈激化,电影的好看度..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李安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电影创作,不仅表现在东方文化元素的运用上,更深入人物塑造,在影片的整体格调和审美风格上,其改编电影无论是东方语境下还是西方..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