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借力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

电影借力文学作品的创作思想

  电影是源于编剧对生活或文学作品的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根据生活素材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构思出人物和故事情节,组织成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文学作品相应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改编自古典名着《三国演义》,20世纪30年代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春蚕》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9年“文革”前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非常丰富,有《我这一辈子》《龙须沟》《鸡毛信》《祝福》《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李双双》《早春二月》等。1974年《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1975年《海霞》根据黎汝清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1981到1982年是文学着作改编电影的丰收年,有《阿Q正传》《伤逝》《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子夜》《茶馆》《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牧马人》《人到中年》等。1984到1989年有《边城》《高山下的花环》《人生》《黑炮事件》《良家妇女》《芙蓉镇》《湘女萧萧》《本命年》《最后的贵族》《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深谷回音》《红高粱》《顽主》《轮回》《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1990到1993年张艺谋相继拍出改编自刘恒《伏羲伏羲》的《菊豆》、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陈源斌《万家诉讼》的《秋菊打官司》以及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活着》。陈凯歌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霸王别姬》成为第一位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内地影片。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2000年的《生死抉择》;2002年根据池莉同名小说改编的《生活秀》;2004年徐静蕾导演处女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根据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2006年《夜宴》《喜马拉雅王子》双双选择《哈姆雷特》改编;2007年李安根据张爱玲小说《色,戒》改编的电影《色?戒》引起了轰动;2008年冯小刚把非着名小说《官司》改编成电影《集结号》,同期的《画皮》《赤壁》对原着的改编也给观众带来新鲜感。①2012年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原着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是赵薇的首部导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作品,真实地展现了蓬勃绽放的内地一代人的青春感情和青春蜕变。2014年经过改编投资25亿人民币的真人魔幻动作3D-IMAX电影《大闹天宫》让人耳目一新。

  以上仅仅是中国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中非常优秀的例子。就世界范围来讲,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作为沃土及源泉之一,电影借力了太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和思想。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