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花木兰》的总体概述
《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的一部作品,制作的过程花费了很多心思,上映之后在美国电影市场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改编自中国北朝时期的作品《木兰诗》,以全新独特的视角来对这个中国古代的传说进行重现和展示。讲述的是在古老的中国,花木兰作为花家的大女儿,一直都希望能给家族带来荣耀,当时国家局势动荡,北方的匈奴来袭,国家便开始大肆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但仍然被征召入伍。花木兰害怕父亲会有什么闪失,便女扮男装,偷走了父亲的盔甲,代父从军。故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就是木须龙。花家的列祖列宗担心花木兰的安危,便派了木须龙去陪她,这只小龙给花木兰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从军之后,花木兰一直都掩饰得极好,并且凭着自己的能力,通过了很多考验,成为军队中的大将。但是在一次作战中,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其他战士发现,这在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欺君之罪,大家为了逃避责任,将花木兰遗弃,但最终她击败了匈奴,救了整个国家。后来皇帝并没有怪罪花木兰,念在她的功劳,还给了她很多奖赏。而花木兰也衣锦还乡。迪斯尼在对这个故事进行加工时有比较大的改造,把故事的重点从“孝”转到了 “忠”。在影片中的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为了保护父亲而从军的女子,更是一个有着民族志向,为了报效国家的女英雄,这样的改编,使得这个传统的故事接受的范围变得更广,其实最大的改变还是在于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改造。
影片的情节大致与原本是比较相似的,但在人物的刻画、外形设计等方面,就与中国传统有一些差距了。这部影片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将中西方的元素进行了一种融合。花木兰的形象在其中得到了一种重塑,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影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她也有了一种新的身份,即忠孝和自我追求,其实是跨越了国籍和种族的。在人物外形的设计方面,花木兰和其他的人物都是中国面孔,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当然,在细节上的处理也十分合理,比如匈奴人和汉人之间的区别。影片中还加入了动物形象,即木须龙和蟋蟀。龙在很多时候是中国的象征,而蟋蟀也是传统的吉祥物,因此在影片中有应用,而且花木兰的战马在影片中也有镜头特写,对这些动物的刻画也是对主人公表现方式的一种。最后是在场景方面,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与西方的战争场面是不一样的,影片中,匈奴的军队是狡猾残忍的,而汉人军队是淳朴、率真的。再如打了胜仗之后进行庆祝时,场面十分夸张,这也是迪斯尼的一贯表现手法,充满了比较张扬的感觉。
此外,要对跨文化视角有个基本的了解。跨文化视角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利用跨文化视角对《花木兰》进行解读,是全面理解作品的一种方式,因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主旨是不一样的。就像《花木兰》中,所表现的思想与传统的故事《木兰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有比较大的差距。影片中将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刻画,不仅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子,她更是一个忠诚的人,是一个有着民族志向的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