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与“中间人物”的缺乏
对于小说来说,迎合“大跃进”的意图而创作,塑造出的符合大跃进运动的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带着明显的榜样与政治宣传教化作用,也被之后的一些学者认为是“没有生命力的宣传读物”。但是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小说对“大跃进”时期农村真实生活的反映,以及对于农民质朴、勤劳的歌颂,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而电影抓住小说所歌颂的人性光辉,以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的“二人模式”,在此起彼伏的矛盾冲突中,最后落脚在美好的人性上。这种对中国传统农村劳动人民骨子里的美好人性的把握,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化时代,也依然能够触发观众内心的共鸣。
但是,电影和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陷。比如在电影之中所运用的“二人”模式并不是导演或者编剧刻意去使用的,更多的是无意之中的运用。作品为了表现鲜明的主题,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因此采取的对英雄的正面人物的刻意强调与突出。
此外,电影与小说都突出一个主要的、正面的、英雄的人物,其他所有人物都为其服务。剧中的人物只有简单的两类:进步或者落后。而在现实生活中,中间人物却占着绝大部分。因此,《李双双》之后,邵荃麟曾针对此提出“中间人物论”,强调作品不应只针对英雄人物,而忽略最广大的中间人物;艺术的对象是人民大众这些中间的人物,英雄人物在人民之中仅其中的一小部分。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都属于教化的工具,如太过集中描述某一类人物,这就会丧失其原有的意义。
除此之外,小说或者电影在尊重客观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并没有达到批判现实的层面。而且,在作品中也没有进行更深层的挖掘人性的自私与落后等背后的原因,因此造成思想不够深刻,社会性也不深刻。
然而,即使缺乏深刻性与批判性,也不影响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而且,作品中还要歌颂的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的精神,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协作,以及团结奋斗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人性,这才能让《李双双》这不作品即使在与当年完全不同的今天,依然能够赢得许多赞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