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小说到电影的演变之路
(一)《呼啸山庄》电影版
好的文学作品,总免不了会被其他艺术手法拿过去重新演绎,继任者用以表达对前辈的崇敬以及更好地展现自己对该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方式。《呼啸山庄》这部伟大的作品当然被拿过来当作典范。而且,一次又一次被翻拍,当然每次翻拍都会有新意出现,这是导演和编剧的二次发挥。1939年,由编剧赫克特?麦克阿瑟改编和威廉?惠勒导演拿捏有度地执导,《呼啸山庄》问世了,这部经典电影还有幸获得了1949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和最佳摄影的两项提名,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
1939年大银幕版的《呼啸山庄》着重体现人性积极的一面,通过对很多小人物的大力刻画,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愈发丰满。虽然,整部影片仍是以希斯克利夫的成长复仇为故事骨干,但导演凭着其对艾米丽?勃朗特小说中小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掌控,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男女主角的命运特征和影片主题。比如像呼啸山庄老庄主恩肖,住在空旷的原野庄园里,生活惬意,看见被抛弃在路边的小希斯克利夫,怜悯之心大发,不假思索就将他带回了庄园。导演通过这一段影片描述整个故事的前言背景,又展现了老庄主大好人的正面形象;影片还花费众多笔墨刻画了男女主角的童年时光,两人的纯洁而烂漫的儿童时代,在银幕上留下了欢乐的笑声和并肩同行的背影,当然,也留下了青涩而美妙的爱恋之情;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不遗余力的,辛德瑞因为老庄主偏爱希斯克利夫而嫉妒情绪倍增,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相互爱慕也是恨屋及乌,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戏剧冲突的基础,还有后来凯瑟琳嫁给埃德加为妻等诸多线索缠绕在一起,在增加戏剧观赏性的同时,丰满了诸多角色的性格特征。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希斯克利夫着手于复仇的阶段,故事的冲突性和戏剧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凯瑟琳还是辛德瑞,以及希斯克利夫,内心都是充满了波折和怨恨,电影到这也就是十分到位体现出人性的变化,拿捏准确。
(二)《呼啸山庄》小说版与电影版相似之处 小说版和电影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着中展现了很多主题,通过诸多主题的全方位表现,引出作者对爱和恨的理解。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描绘男女主角懵懂的情感,从最初的情窦初开到无奈的分离,到最终的饮恨收场,艾米丽将两人的感情线路铺垫得滴水不漏。与之相同的是,电影版的《呼啸山庄》也是以两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贯穿整部影片,用光影记录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每一个人都会向往爱情,导演用这种手法,将观众与影片中人物角色联系在一起,然后在影片最后,将两人的仇恨迸发出来,观众饱尝爱与恨的惊天逆转。虽然最终希斯克利夫放下了之前的成见,成全了他人,但观众还是体会到了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在银幕上,导演刻意淡化了两人之间的仇恨,突出了爱情的美好,浪漫气息明显。电影的主题还是定位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故观众看到的是两人在分别之后再次聚首,女主角却成为他人之妻,但由于年少深入骨髓的爱意,她仍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沉溺在痛苦的选择里。这种浓郁的情感体现,读者同样也可以在艾米丽的文字中体会到,导演是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展现的,效果强烈而明显。艾米丽在其短短30年的时光中,缺少婚姻生活。可即使这样,她仍然有追求爱情的想法。作为读者,我们没法考究艾米丽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情历程,可是我们仍能够体会到她追求的那份爱情的重量。导演正是延续了这种深情,用浪漫的镜头语言,感人的画面效果,恰当体现了爱情和亲情。正所谓殊途同归,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表达出了相同的效果,艾米丽立于此,导演也立于此。
(三)《呼啸山庄》小说版与电影版的不同之处
电影版的《呼啸山庄》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的画面效果和良好的音响体系,让观众体验到了《呼啸山庄》的魅力所在。影片用直观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再现了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社会全景。仿若现实的景象,高潮迭起的情节构架和蒙太奇手法巧妙结合,观众就像身处庄园之内,和男女主角共同生活一样,逼真极了。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电影不等同于小说,稍有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导演和创作者分处两个不同的时代,新鲜事物的加入更能使影片接地气,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影片的爱情主题观。对于再创造来说,不能脱离小说原着。缺少了原着的精髓,不论导演的手法有多么高超,都不能避免沦为万千影迷唾骂的对象。
原着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恨情仇延续了三代人的恩怨,仇恨的力量之大,让人不得不叹服。小说极力展现反抗压迫的争斗,希斯克利夫不计一切只为复仇,令很多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直到最后男主角才慢慢放下,整部小说都是压抑的情愫主导,即使在最后的释放都略显得纠结不清,艾米丽特意营造的浓郁冷森气息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复仇是后半段的主线。而在电影中,导演有意无意淡化、压缩仇恨,为电影的爱情主题让路,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样巧妙的安排既可以取悦观众,又可以更好地服务电影。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其性格特点颇为复杂,当然,这和他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电影中,导演赋予男主角的纠结在于对待凯瑟琳的情感之上,而电影末尾的结局也是让女主角死在了希斯克利夫的眼前,他对凯瑟琳的情感变化爱――恨――爱。这是他选择的。导演这样表现是为了提醒观众,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是在选择,选择A则意味着放弃了B,希斯克利夫在选择中学会了其想得到的,观众需要在自己的道路上选择什么,这便是导演为每一个观众带来的结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