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猎奇”之路遭遇瓶颈
纵观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历史,我们能非常轻易地发现,广受海外观众欢迎的往往是与中国古代历史或武打功夫相关的电影,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吴宇森的《赤壁》、王家卫的《一代宗师》等。从李小龙到成龙,更是证明了外国观众对功夫片的极大热情。于是,越来越多的电影制片人、导演等便将古装、功夫题材当做“灵药”一般地进行使用,有时候甚至为了一味地迎合外国观众的口味,将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文化扭曲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物种”,受到国内人的诟病。曾经有一条趣闻是这样的,《建国大业》海外发行方为了提升票房收入,把海报的封面改为了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三人的武打肖像,企图让外国观众误认为这是一部功夫片而买票观影。
那么,中国电影通过走古装、功夫路线而赚取海外票房这一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呢?笔者将2003-2013中国古装、功夫电影北美票房进行统计,然后进一步制作成折线图。
2003-2007年间古装及功夫片处在鼎盛时期,9部电影中,有5部达到千万票房级别,包括《飞龙再生》、《十面埋伏》、《功夫》和《霍元甲》。而从2008年开始,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一直表现平平,功夫片也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2013年有6部武侠功夫片在北美上映,除《一代宗师》获得了659万的票房外,其余5部影片的票房几乎都在10万美元以下,其中两部续集性质的影片《太极》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分别获3.5万和8.7万美元,均为前一集的六分之一左右,而《血滴子》的票房仅有5290美元,创武侠功夫片在北美票房的最低纪录。(见图1)
而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始以后的几年中,古装、功夫题材的电影似乎已经难以引起海外观众的兴趣。
其实,无论是古装片、功夫片,抑或是其他带有东方色彩的影片,外国观众往往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来观影的。猎奇,即搜寻奇异的事情;猎奇之心,即要求获得有关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心理状态。为了迎合人们的这种猎奇心理,猎奇电影应运而生。中国导演曾经迎合了西方对东方古国――中国的好奇,积极地创作具有“东方景观”的电影,并将其作为吸引西方人眼球的商业卖点。最初,这类电影在海外票房上确实有了数字上的突破,而且,也在国际各个电影节上不断获奖。这类含有“东方景观”的电影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故事内容,给西方人眼前一亮,它构建了一个神秘的、甚至是有些虚幻的影像中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那些猎奇的目光和那些一厢情愿的关于东方古国的想象。因此,中国的这类电影一度成为了国际电影市场上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不再是那个封闭的古国,与外界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增强,外界人对于中国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而全面,所以这类以古装和功夫题材为主的猎奇电影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一个国家的强大,其文化软实力也要随之强大起来,我们的文化不应只被当做一种“异域风情”来看待,而应该寻求一种认同或共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