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发展壮大之路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出现许多新特征,电影的多元化、现实性、市场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是电影魅力之所在。
首先,投资主体较以往更显多元化,而各种投资主体中,民营资本愈显活跃。投资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电影思维的多元化。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打破思维模式和体制僵化的僵局。
其次,进入院线的电影也愈显多元化。国产电影中,除了投资巨大的商业大片,中低成本电影也开始活跃在市场中,并显示出别样的艺术气质。而这些中低成本电影却并没有辜负投资人,在票房上也屡创佳绩,如:《云水谣》票房达到3600万元;《东京审判》2800万元;《疯狂的石头》、《泰?》等更是一鸣惊人。
但我们要坚持克服我国电影长期遭受的体制影响,克服电影为政治服务,应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等观念,更不能将商业化同艺术化做简单而僵硬的对立。为此,我们应首先重视国际市场,重视媒体运作。没有国际市场,我们既不能克服难以应付特别巨大的电影投入,以致电影投入总有一个默认的瓶颈限制。另外,我们要重视中低成本影片,让中小成本影片克服心理压力与天然的自卑感,勇于面对市场,勇于承担责任,进而让更多的人克服对中低成本电影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政府在这过程中应对中小成本电影予以扶持。
再次,以都市主义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尤其是刚步入社会青年的青睐。近年来,以都市青年生活为主题,表达都市青年审美趣味,符合类型化创作理念的新都市电影屡屡创造票房神话,成为一种现象,这也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如《杜拉拉升职记》、《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从这一类的发展动力分析,可以得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必须要满足群体的需要,才能获得发展空间,获得商业利益。从这一类型电影的兴起结合我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类型的电影都有其发展的时代性。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艺术的基础上和现实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能服务现实和生活的任何艺术都没有生命力,更没有商业价值可言。从目前的新都市题材电影来讲,其新颖性和社会现实性,为其创造了神话般的票房。但是随着大量都市题材电影的上映,逐渐出现同质化的趋势,这势必影响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这一类型的电影。
电影是独特的文化载体,技术只是凸显电影视觉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作为文化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是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中国电影受到批判原因并不是如部分人士认为的资金限制和技术不足,而是缺少震撼人心的东西。同时电影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我国的特色就在传统文化之中。但是我们要公正地呈现传统文化,而不是过分地突出其消极因素。
奥斯卡电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技术和资金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人性的闪耀才是其辉煌的原因之所在。一样的,在未来的电影发展中也要突出人性的因素。只有这样才击中人们的心灵,只有这样电影才有灵魂,才能成为经典。
最重要的是,我们更要重视后电影的开发。所谓后电影,是指影片的航空播放权、光盘发行权、相关书籍、相应的游戏或玩具等衍生产品。这其中蕴含有巨大的商机与商业利益。只有重视后电影的开发,才能完美地实现电影的商业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