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的追求
事物美的本质在于欣赏个体的主客观一致性。而审美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稳定与和谐。追求“和谐之美”是印度歌舞电影存在的根本基础,同时也应成为它拔高层次、传播普世精神的价值取向。
(一)平等相处,和谐融洽。印度歌舞取材于宗教祭祀活动,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当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在民间传播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接受的时候,歌舞就成为了和谐关系、化解矛盾、定分制争的“润滑剂”。在印度电影中,当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总是以歌舞的形式来表现人的愤怒、激烈斗争,开始时是两人或三人争锋相对的歌舞表演,到最后就变成在场众人的集体表演。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弱化了矛盾斗争的残酷性,而且还表达了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人与人之间本来的关系。《大篷车》中吉普赛人的热舞掩盖了隐藏着的重重杀机;吉普赛女郎、舞星妮莎因嫉生恨,为了逼走苏妮塔,使用的却是“不肯登台表演”的“伎俩”。《阿育王》中阿育王与山中女子的相遇也是以优美、动感的歌舞表演展开的,这与中国武侠片中“不打不相识”的相遇场面截然不同。
(二)消除等级,和平共处。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印度是以“种姓”来构建其社会体系的,婆罗门在其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据统计,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姓的人数约占印度总人数的10%,首陀罗占45%,其余为人数众多的“不可接触者”――哈里真。在现代社会,印度虽然已经不承认种姓制度的合法性,但作为一种封建残余,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种姓制度严重背离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损害了社会低层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印度人都希望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大篷车》中地位低下的吉普赛人莫汉与孟买工厂主女儿苏妮塔经过一系列的磨难,终于走到了一起,而苏妮塔更是舍弃优裕的家庭,跟随大蓬车过着欢快的流浪生活。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绚丽多姿的歌舞穿插、豪放粗犷的个性展示、情真意切的情感表达,这一幕幕的画面最后都定格在了欢快的大篷车队伍上。
总之,印度电影之所以拥有人数众多的观众,除了剧情的巧妙设计以外,歌舞片段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上述分析论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印度歌舞电影由纯歌舞电影逐渐向“舞蹈理性”设置阶段发展,促进了情节与歌舞的“波幅统一”;其次是印度歌舞是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的,欣赏印度电影,我们要善于从审美的直觉上升到审美的理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