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电影生存之目标――商业的驱动

轻电影生存之目标――商业的驱动

  电影有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之分,我们说好的电影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它可以处理好单纯的艺术和完全的商业之间关系,既不是完全的晦涩难懂,又能够从中获利。如果要给轻电影归类,那么就目前的形势看来,它应属于商业电影的范畴,因为高票房是大多轻电影唯一的追求,为了在当今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轻电影不得不采取一些商业手段。例如,用数据分析的方式确定观影人的喜好,这样,什么类型的电影受人欢迎,柱状图上的数据显示一目了然,根据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拍摄、制作电影,而这种方式制作出的“数据电影”有时候不免缺乏新意,甚至是丢弃了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意义。生搬硬套的模仿只会让电影沦为飞蛾扑火般的“蛾片”。举个例子来说,在2013年的光棍节期间的一天时间内,就有超过十部的国产轻电影同时上映,可是因为商业目的性太强,缺乏电影本该具备的艺术性,很多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票房效果,比如,2013年光棍节档影片《甜心巧克力》虽然由林志玲领衔主演,由于内容的轻浮,口碑一般,票房更是不佳。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轻电影因为商业利益都是抓住一个特定的档期,力图趁机实现大规模盈利,譬如毕业季期间大卖的《致青春》、《同桌的你》,2月14情人节档的《北京爱情故事》、《前任攻略》等等。轻电影把重商业性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是艺术品还是商业品?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就曾经把电影称为“第七艺术”,他认为,电影同建筑、音乐、绘画并列,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电影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艺术和商业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轻”电影还是“重”电影,都要让观众看过后在脑海中有一丝回味,而不是一笑而过之后像垃圾一样毫无留恋地扔掉。在电影市场鱼目混珠的复杂环境下,不免出现一些打着电影旗号的泡沫剧,没有意义的故事情节、没有艺术特色的拍摄手法,它们看起来就是一部小型的电视剧,甚至是在几天时间内拍摄完的“快餐电影”。这一现象还是值得我国有关监督部门严格把控的,如果任其发展,会逐渐导致电影作为高雅艺术的贬值,明确的商业目标很快会引领中国电影市场走向不健康的发展道路。轻电影虽然注重轻演员、轻导演、轻情节、轻投资,可是不意味着它同时轻艺术。所以说,要称得起是电影,就要配得上“第七艺术”的称谓,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领中国电影市场。

  轻电影的出现是中国电影电影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这其中不乏优秀的经典的作品。每个时代的电影都与当时的政治或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或许,轻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催生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它自身的价值,因为受众需要。然而,如何将这种暂时性的需求价值转换成今后生存下去的根本是值得思考的。电影的真正意义不是可观的票房,也不是观众的一笑了之,它应该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让后人去回味和思考。轻电影要走得长远,必须要处理好娱乐、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即使轻,也要有内容;即使轻,也要有意义;即使轻,也要有内涵。轻,不是轻浮,而是年轻的电影样式。

  无独有偶,在文学界,有个名词叫做轻小说。轻小说源于日本,是以年轻读者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新兴娱乐文学作品,具有写作手法灵活多变,阅读起来大多较为轻松的特点。轻小说与轻电影,同样的以轻松和娱乐为主,受众群体同样为年轻人。轻小说从1970年代起步至今,一直处于稳步的发展过程中,前景相当可观。究其发展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它不仅有稳固的读者群,在满足读者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虽然读者轻,内容轻,但分量不轻,这种以小博大的传播方式是值得轻电影借鉴的。

  结语:《后会无期》的连连好评也许让很多年轻的电影人对轻电影的发展更有信心,然而,让轻电影长久地生存下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有把握好适当的分寸,娱乐而不低俗、轻松而不轻浮,才会走的更长远。希望轻电影的出现不是昙花一现,我们期待轻电影中同样可以创造出经典。

为您推荐

商业“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商业“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2012年,我们以“微电影工作室发展前景”为主题对市民、事业单位与影视制作公司三类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市民的调查中,5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希望拥有一部自己的微电影”的意愿;事业单..

商业“微电影”的价值

商业“微电影”的价值   商业“微电影”的本质是一种营销工具,是广告的衍生品;但由于其兼有电影的艺术特征,商业“微电影”比普通广告具有更强的可视性与艺术性。因此对于商业“微电影”价值的讨论应从艺术价值和商业..

生存困境的温情表达

生存困境的温情表达   关注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刻画朴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人情人性之美成为霍建起叙事的基点。从1996年正式走上电影道路至今,霍建起始终保持自己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运用诗意化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平凡人的..

对我国微电影广告商业性发展的建议

传媒与商业的变相合体

传媒与商业的变相合体   《中国合伙人》依据的蓝本为新东方英语教育集团的创业故事。三位主人公分别对应着现实中的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尽管导演陈可辛一再声称,“我也绝对不能说这个电影是新东方的一个传记”。..

商业化的怀旧消费

商业化的怀旧消费   由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女作家辛夷坞创作的青春小说。然而文本意义的阅读作为一种单点、离散式的体验方式,更多的是针对个体自身进行的情感性调试和把握,难以形成群体..

华语电影时代的香港电影元素生存机制

华语电影时代的香港电影元素生存机制   进入华语电影时代之后,李焯桃所认为的“香港电影人参与主创或投资的电影”这一宽泛的“香港电影”身份进一步显现,如果不仅仅局限于基于香港视角而制作的香港电影,不难发现,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