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主和电影制作方的矛盾――植入质量的问题
毫无疑问,电影制片方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是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植入质量的保障。但是,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质量好坏并不仅仅在于此。
显而易见,要提高植入式广告的质量,必然要在广告的植入程度上选择与剧情最为贴切的深度植入。深度植入的方式与电影情节和人物关系甚密,如果不在电影剧本定稿之前寻找到合作的广告主,那就意味着制片方必须要将剧本做出相应改变。事与愿违,电影制片方往往不能在影片策划期、剧本创作期招揽到广告。在现实中,广告主在影片拍摄之中硬性植入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由此看来,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质量问题不仅仅是电影制片方的技术手段问题,也是广告植入的时机问题。广告主并非不愿意在剧本创作期间就与电影制作方合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与之相反,他们乐于如此,但却有很多难言的苦衷。
目前,中国的电影植入式广告价格主要依据镜头数和曝光时长,但是如果植入广告深入,收费会有所上涨。在这个数额的前提之下,广告主需要对植入广告的电影和植入方式慎之又慎。当他们真正确立下来在某一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时候,也许早已错过了最佳时机。
其次,广告主的广告投入必然会与公司的营销策划方案挂钩,这意味着广告主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时机本身就会受到限制。例如,某广告主希望在新产品上市之机联合电视、报纸、网络和电影媒体发起一场强势的广告宣传。他们搜寻到与产品上市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终于找到适合的一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也许早已进入拍摄期。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要么换掉这个最佳选择,要么只能委曲求全,在拍摄期强行植入广告。
第三,广告主越早接触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就面临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在电影开拍之前,剧本、导演、演员、上映时间,甚至是该部电影能否顺利完成都含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于广告主来说就是一种风险。例如,广告主在看到剧本的时候被告知某明星将出任该片女主角,而该明星被广告主认定为与自己的产品形象十分符合。于是,广告主投入资金,在该电影中植入广告。在随后电影的筹备期中,导演认为该女明星不适合出演女主角而将其否定。广告主此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植入,要么退出。如果广告主选择继续植入,则需考虑新任女主角是否符合被植入品牌形象。而如果退出,则完全打乱了整体的广告宣传。
因此,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来看,选择早期植入对自己的工作最为有利。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选择在哪一个时间段接触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制片方并不是直接选择早期这么简单。这两方在植入时间上的各自立场构成了一个似乎无可调和的矛盾。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