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及其媒介特点
微电影兴起于Web3.0时代,尽管目前学界和业界对微电影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但一般说来,微电影指的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2]。由此,笔者归纳出微电影的媒介特点:
1.微容量微而足道。传统电影的长度在90分钟到120分钟之间,多呈现复杂多变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与之相比,微电影显然是“小儿科”了。“微时长是微电影最核心的特征,指影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叙事,一般为15钟以内,甚至很多作品只有3分钟左右,这就要求微电影必须有创意且高度凝练。[3]”由于播出时间的制约,微电影不可能表现非常复杂的故事内容,所呈现的多是情节较为简单的精美故事,节奏紧凑,创意丰富,传播迅捷,吻合了后现代语境下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像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周大福的《爱的邂逅》等,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之内,一经推出,深受网民追捧。尽管微电影故事容量有限,但其艺术魅力跟电影不相上下。“微电影的微,不是微不足道,相反却是微而足道,也就是规模微小但又容量丰盛,在微小规模上集中惊人的意蕴丰盛。[4]”
2.微制作人人可导。由于微电影内容容量较小和拍摄制作周期不长的原因,一般来说制作成本不高。每部成本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投资量小,进入门槛低,普通大众都负担得起。普通人皆能成为导演,提起家中的摄像机、DV甚至手机,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微电影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故事”讲述出来,“人人皆导演”成为现实。微电影这种微生产的制作方式将精英人士拉下神坛,电影从此不再深不可测,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大众文化揭开。草根族自导自演的“视觉狂欢”颠覆了传统电影的“话语霸权”,彰显了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与话语民主。
3.微平台触手可及。在Web3.0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微电影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确实“生逢其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接收终端的轻便灵巧,让微电影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欣赏,亦可参与分享、评论,改变传统点对点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传播,开启了一个个性化更浓、互动性更强的传播新时代。这种多元互动的播出和欣赏“微”平台,符合当下受众注意力“碎片化”的接收习惯,重构了受众的消费体验,张扬了“我时代”的随心所欲。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