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士道其他德目的涉及和表现
在忠、义之外,忠臣藏题材影片还对诸如武勇、礼、诚等其他武士道德目有所涉及和表现。
1.武勇
作为武士赖以生存和博取名誉的基本技能,“武勇”是衡量一名武士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3]268-272而刀作为力和勇的象征,代表着武士的人格和灵魂,正所谓“刀在人在,刀亡人亡”。在影片《元禄忠臣藏》和《赤穗城绝灭》中,调查官之所以不屑于吉良的“不拔刀”行为,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武士在面对敌人拔刀杀来时,本能的反应应是拔刀还击,这才符合武士武勇之标准,而因为恐惧、怯懦以致不敢拔刀,则是小人、懦夫的行为。吉良的“不拔刀”行为,虽然貌似表现了对将军的恭敬,但却违背了武士的灵魂――武勇,而一个丧失了武士魂的武士,无论如何都不能免于苛责。在此,导演借调查官御门大人和多门传八郎大人之口表达了对武勇这一德目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武士未来的忧思。当然,大部分忠臣藏题材影片则是通过构筑激烈、悲壮的影像画面――即四十七义士复仇的场面向我们表现和阐释武勇这一德目含义的。
2.礼、诚
“礼”指的是武士基于自己的身份等级而表现出的行为举止礼仪。[3]276-278不难看出,大部分忠臣藏题材影片在表现赤穗四十七义士的复仇义举时,都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是一次堂堂正正的复仇,而不是暗杀或行刺,他们不仅在事后及时向幕府公家呈报了复仇行为的前因后果,而且不论是在袭击吉良府之前还是袭击完之后,都是列队行进,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身为武士举止的高贵和合乎礼仪。而“诚”,指的是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即一种信实和诚实的结合。[3]278比如,在大部分忠臣藏题材影片中,都设置了一段幕府的调查官在事后盘问浅野为何刺伤吉良的情节,无一例外,影片中的浅野都坦陈自己因怨恨而有意伤害吉良的事实,并表明自己对将军大人的愧疚。即便是在调查官因同情其遭遇而有意暗示他如果承认自己当时神志不清则可以免罪的情况之下,他依然没有改口并表明甘愿为自己犯下的过错受罚。他这种信守承诺,以明镜之心侍奉主君的行为是对武士道诚的德目的最好诠释。
总的来说,忠臣藏题材电影之所以会成为日本武士电影中的经典,就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蕴涵。不过,它在还原武士道精神本来面目的同时,也对此加以修饰、升华和美化,目的无非是想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而这正是我们观看此类影片时必须引起注意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