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士道核心德目的阐发和升华
那么,作为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德目――忠义,在这十部忠臣藏题材影片中是如何被表现和阐释的呢?这一表现和阐释是仅仅依照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本面目还是对此加以了修饰并进行了升华呢?
首先,我们来看“忠”,忠在所有武士道德目中,是居于首位的,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而对忠的表现和阐释,早已成为所有忠臣藏题材影片的一个总的文化基调。前面我们所提及的殉死、复仇,尤其是复仇,可以说是影片中用以表达赤穗义士忠于主公的一种主要方式,其内涵则是“献身”,即舍命尽忠,这与中国儒家以是否尽力和对得起自己良心为忠的衡量标准有着很大不同。而从忠的对象来看,影片表现的也是一种多重的忠的关系,一方面是以笔头家老大石为首的赤穗武士对其浅野主公的忠和以家老图书、四郎或谋臣Hyobu Chisaka等为首的上杉武士对其上杉主公的忠,另一方面则是柳泽、调查官、浅野等旗本或大名对德川将军的忠,由此可见,武士道的忠更多体现为一种主从之忠而不是中国儒家倡导的君臣之忠。而且部分导演在诠释忠的内涵时,也不仅仅止于表现赤穗武士以报恩为旨归的“舍命尽忠”,他们还涉及“愚忠”和“谏忠”的对比和表现,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忠的内涵的阐释。如在《元禄忠臣藏》和《赤穗城绝灭》中,都表现了其中一位调查官基于自己的调查实情而对将军现行裁决的质疑。在他看来,相对于其他官员对将军或柳泽大人的一味服从,自己因维护公平、正义而请求将军大人重判的行为才是对将军和幕府真正的忠诚,惟其如此,才算真正尽到了自己武士的“一分”。而柳泽大人和其他幕府官员则不以为然,他们信守其愚忠而否定多门大人的谏忠,以致引发了后来有损将军荣誉的“赤穗事件”。除此之外,有些导演还在影片中表达了他们对忠的基础的思考,比如,部分影片在极力表现赤穗武士对浅野主公忠的同时,还着力刻画了浅野主公生前对其家臣的“恩情”(如《赤穗浪士》《忠臣藏(松田定次版)》和《四十七人之刺客》)和临刑前对其家臣的“歉意”(如《忠魂义烈:实录忠臣藏》和《赤穗城绝灭》),在此,导演试图通过渲染这一主从情谊以阐明“忠的基础乃是恩”这一传统武士道观点。 其次,我们看“义”,义在武士道中经常用来与忠对举,与中国儒学中义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不同,武士道中的义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使命、义务和责任,也被称为“义理”,它是要求和命令人们履行义务、责任的一种权威性道德力量。[3]273-276在忠臣藏题材影片中,四十七赤穗武士不惜克服一切困难拼死为主公复仇以恢复主公名誉的行为,不仅是忠的表现,更是义的要求,是作为臣子的个体所应履行的对主公的责任和义务。四十七赤穗武士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忠义之士,从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他们履行了对其主公忠诚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是否对主公忠诚也是衡量一个武士是否义的标准。在这十部忠臣藏题材代表影片中,导演为了让观众对忠义之士有着更明晰的认知,还有意塑造出以赤穗家老大野为代表的一类不忠不义之士,除此之外,部分导演还更进一步对义的内涵加以了拓展,他们在影片中不仅将义阐释为“臣下对主公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还将其阐释为“作为武士,应该履行的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应履行的责任”,这在渡边邦男的《忠臣藏》、松田定次的《忠臣藏》《赤穗浪士》、稻垣浩的《忠臣藏》和深作欣二的《赤穗城绝灭》中都有所表现,尤其是松田定次的影片。在其影片《忠臣藏》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大石在袭击前,再次向各位义士宣布:“在为主公复仇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根除那些由部分幕府近臣所带来的贪污腐败之风,如果我们胜利了,公平和正义会再次笼罩大地……我们的行动的意义将会名垂青史。……”很明显,忠臣藏题材影片中对义的内涵的拓展,是导演为修饰、升华武士道精神以期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