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士道特殊行为的开释和美化
那么,为什么说忠臣藏题材影片体现的是对传统武士道精神的弘扬和坚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什么是传统武士道精神。所谓传统武士道精神,主要指的是日本中世纪以来所形成的武士道精神,它是与德川时代的近世武士道精神和明治维新以来的近世武士道精神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近世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武士道精神的最大不同在于从法理的层面否定了传统武士道精神中的殉死和复仇行为,[1]而近代武士道精神则进一步将效忠的对象从多元化的主君转化为一元化的天皇,并打破之前武士道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转而提倡士魂商才。[2]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十部忠臣藏题材影片中,都极力强调臣下为主公殉死和复仇是符合武士道核心德目――忠义之要求的,是一种光荣和名誉的行为。因而才有影片中大石为辨别赤穗武士中何为真正的忠义之士而假装决心以“追随主公于九泉之下”的方式来尽忠的策略运用。除此之外,在影片中,导演还借赤穗武士之口肯定了复仇行为的积极性及其忠义本质,以及通过抒写日本民众、武士同僚等对四十七义士复仇行动的暗中支持以喻示此乃民心所向。比如:在《忠魂义烈:实录忠臣藏》《忠臣藏》(渡边邦男)、《赤穗浪士》中,都设置了一段大石冒充九条家家臣立花左近的名号进入江户却正好被真的立花左近所撞上的情节,在危急时刻,立花左近不仅没有揭穿大石,还将自己的令牌给了大石,以助他一臂之力,充分体现了他对大石的惺惺相惜和对其行为的支持;在《忠臣藏》(稻垣浩)和《赤穗城绝灭》中,则提到吉良的邻居――土屋大人对赤穗浪士复仇行为的帮助支持等。
由此可见,这里的殉死或复仇已经转化为实践武士道忠义德目的一种外在方式,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舆论认同。而导演们在影片中对殉死或复仇的态度和表现,又是从属于他们对日本民族文化――传统武士道精神的理解和阐释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