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死亡的象征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作品一贯推崇死亡之美,因此影片从开篇到结尾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蝴蝶出现的四个场景,皆与死亡相伴。
第一场景:聪子在松枝家的园林里采花时发现了蝴蝶的尸体,第二场景:清显晚上做的关于蝴蝶的梦,梦中一只蝴蝶从棺木中飞出,被清显三两下抓住,这时看见了躺在棺木中的聪子。清显从梦中惊醒时,惊异地发现手中紧紧攥着梦中的蝴蝶。第三场景:预示着故事的结局――清显的死亡的梦,梦中蝴蝶又一次从聪子的棺木中飞出,再看时,躺在棺中的人却变成了自己。第四场景:影片的末尾,清显死后,断翅的蝴蝶尸体从放在青石上的《梦日记》中飞出,复活重生与另一只蝴蝶在瀑布下会合,一起在花间起舞。
蝴蝶的尸体,梦境中蝴蝶从棺木中飞出,死后化蝶,以上这四个场景中蝴蝶与死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影片中蝴蝶首先象征着死亡。
蝴蝶之象征死亡,源于蝴蝶的变态现象,即人们从蝴蝶的羽化和变态所引发的联想,因此蝴蝶的死亡意象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共通的特征。例如在希腊文化中蝴蝶的幼虫喻示着现世的人的肉体,蛹代表死亡,羽化成蝶则是死后灵魂的升华;在基督教寓言中毛虫、蛹、蝴蝶也分别象征生命、死亡和复活。蝴蝶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生到死,再由死而复生的过程。对蝴蝶而言,蛹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生的开始,人们在蝴蝶的蜕变过程中找到了死而复生的观念的某种契合点。
同样在日本文化中蝴蝶的死亡象征也是以蝴蝶的生态特点加上日本固有的神灵信仰为认识本源的。日本镰仓时代的史籍《吾妻镜》及江户时代的《江户编年事典》中都记载过蝴蝶成群飞舞的异象。明治时期的小泉八云也研究过关于蝴蝶的日本独特信仰,据史书记载说平将门在准备叛乱时,京都城中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蝴蝶,这种战乱前出现的成群的蝴蝶,便是一种死亡的征兆。
蝴蝶通常用来比喻美的事物,用蝴蝶来象征死亡,也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造就了日本民族带有悲剧气质的宿命观,外来文化的渗透,尤其是禅宗思想也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禅宗认为“生为梦幻,死为常住”,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诸行无常”“以死为生”“以死为美”的死亡哲学和审美意识。特别是日本平安朝文学的“物哀”理念,代表了日本美学的源流。即追求“瞬间美”,如樱花速开速落,纷纷飘散时才是美的极致,死的榜样,死是最高的艺术,也是美的一种表现。
死亡之美更是三岛作品的永恒主题,死亡意识贯穿着三岛全部的创作生涯,死亡之美成为三岛美学世界的极致。而蝴蝶的生命美丽而短暂,纤细而脆弱,轻轻一抓,就能将其捏碎,因此蝴蝶象征生命无常的死亡之美。在《春之雪》的结局里,清显的死和聪子的出家,一个是肉体上的死亡,一个是精神上的死亡,导演用双双化蝶的手法来表现三岛作品中弥漫的死亡之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