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于政治
第六代电影所涉及的政治因素相对来说是非常罕见,早期的电影内容通常是被称为对青春残酷的写作,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并没有太过于正面的回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以个体的经验为书写依据,暗含着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疏离和漠视。张元的《妈妈》,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何建军《悬恋》这些第六代电影中都透露出这种排斥的、抗拒的气息。就是这种气息,使这一时期的第六代电影在制作拍摄上往往以“独立电影”的形式出现,因为影片中薄弱的政治性和强烈的“个人化”,早期的第六代电影一般都无法通过审核或是在审核中耗费大量时间,迫于这样的无奈,早期的第六代电影基本上都被称为“地下电影”。因为过于看重“个人化”和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第六代电影的内容和语言很轻易就偏离了政治因素。像张元的《北京杂种》,整个故事的内容都是一些一味寻求精神自由的摇滚青年,他们迷茫、绝望的生活。通篇充斥着无望和污秽的语言,根本看不到所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并不是只有早期的第六代电影无法通过审核,娄烨的《颐和园》拍摄于2006年,但是因为影片中的政治因素,《颐和园》至今都没有通过审核,迟迟无法跟观众见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面对波涛汹涌的商业化大潮,很多第六代的电影人似乎已被磨平了棱角。他们开始为了能通过审核而开始改变创作方法,就像娄烨、王小帅等导演,他们的早期电影与现在的电影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第六代电影的先锋特征的逐渐削弱。同样是娄烨,他的《浮城迷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迎合各方面的期待,这部《浮城迷事件》最终上映的版本被剪得凌乱不堪,娄烨的个人化特征被消磨殆尽。不过,我们相信逆流而上的第六代电影人会通过不断努力,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先锋特征。
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其中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依然占据大量票房份额,在面对这样强大竞争对手,第六代电影虽然还不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抗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希望而获得发展壮大,像关注温情的《飞跃老人院》、争议不断的《白鹿原》、商业气息浓重的《厨子、戏子、痞子》等。对于第六代电影来说,虽然如《浮城谜事》和《白鹿原》等影片依然会出现一审再审的情况,但与之前被广电总局定为禁片,“地下电影”的身份或只能参加国外电影节的尴尬相比,现在第六代电影人已经开始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归主流银幕,随之而来的是先锋性的逐渐丧失。第六代电影先锋性的消磨,是因为第六代电影人回归主流之后的诸多不适应所造成的,但是我们依然坚信第六代电影人会在未来的道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更进一步地推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赢得中国大部分观众的信任与支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