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特质
第六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毕业于专业院校,部分人按照常规被分配至国家的电影制片厂工作,但是在体制之下,由于无法实现自己自由表达的艺术理想,于是像张元、王小帅、娄烨等人往往自筹资金拍摄影片。作为当时“第六代”电影创作的首次尝试,他们的在创作对象集中于个人的生活和身边人的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题材取舍,他们的影片很难得到广大民众的认知和认同。在电影中,多是表达自我意识、甚至是分裂的自我,同时也在表达对生存的焦虑,而这种焦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是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从深层来看,这种焦虑产生的外部因素却是来源于第五代导演。正如杨远婴研究员所描述的那样:“对于20世纪六代导演的谱系描述对象绝非生理年龄组合,而是由社会时空所建构的文化精神集团。”由此可以看出第六代电影人所面临的压力,焦虑越大带来的压力也随之增强。最终,这种代际划分带来的焦虑感集中表现在一篇带有北京电影学院85级的署名的文章《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这篇文章尖锐指出:“第五代的‘文化感’牌乡土寓言已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负。屡屡获奖更加重了包袱,使国人难以弄清究竟如何拍电影……”尖锐的言语背后是第六代电影导演对于未来创作的深切的焦虑。正是因为这样的“焦虑”感,使得他们寻求属于自己的美学思想和及创作方法,在1995年管虎的处女作《头发乱了》拍摄完成,表现出强烈的后现代气息,在此之后第六代电影中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比比皆是,如娄烨的《苏州河》,就是以居中角色的主观视角,辅以冗长的长镜头、灰青色基调的画面特征表现着草根人群的灰暗、甚至绝望的生活。这种“异类”的画面语言也充分的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意识中没有露面的主人公的视角、想象、思想将观众带入社会底层的生活中去。像这样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似乎已经成为第六代的一种标志,而这种标志同时也体现出将他们电影的另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个人化”。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