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作品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
(一)在电影故事情节上的民族化
张艺谋的电影吸引观众,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演员表现。张艺谋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有多么复杂的主题内涵,所以他的电影故事情节也很容易理解,就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简单寻找丢失的孩子,而在《幸福时光》中,更如同一个小品般简单,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没有冲突的情节和少到可怜的对话,一度被称为“散文电影”。但正是这些简单的故事,平凡的故事,却感动了大多数的观众。张艺谋在电影的故事设计中,选用的多是中国传统的、家庭的、符合东方人审美的内容,通过张艺谋的自己独特的故事叙事方式,展现在银幕上的便是一种用喜剧包装的悲苦的故事,而这种叙事方式,也正是中国古典作品的主义表达手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类。例如在《幸福时光》中,张艺谋专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将人性的思考进行了民族化尝试。
(二)在演员选择上的民族化
张艺谋选择的演员,同其他的导演不同,例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中饰演老年母亲的演员,便是一个不识字的而又刚失去老伴的老太太,在表演中完全不必刻意而为,那种细节的表现,细腻的情感展现,都不是刻意做来的,这是职业演员做不到的,可谓是“本色出演”。又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的演员,没有一个职业演员,但上映后反响极佳,电影中魏敏芝的泪水感染了不知多少的观众。在《金陵十三钗》中,同样启用了大量的非知名演员,也请了好莱坞一线影星加盟,这在张艺谋的《英雄》中便可看出,大量的明星加盟,为电影提升了不少人气。张艺谋在演员的选择上,对于漂亮的女演员和有张力的男演员尤为看中,特别是在女演员的挑选上,要求外表含蓄而内心张力极强,这是符合民族文化风格的,展现出中华女子特有的魅力。于是,一个符合女性角色的,与女性有纠葛的电影故事便形成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