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民族音乐实践之展望
国内电影民族音乐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不仅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完美的结合,同时,在众多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勇于接受外来文化主动创新的情景下,中国的电影民族音乐实践在未来的成熟期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凸显出来,为中国的电影艺术做出极大的贡献。民族音乐作为国内影片音乐的主流,在音乐的大胆创新和实践中要把握几个原则才能更好地将民族音乐在电影中实践得更加完美。
(一)尊重传统
国内电影音乐之所以能够在民族音乐的实践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我国多民族特性以及不同的语言、民族、器乐等都为电影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是我国电影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和“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把最传统的东西丢了,在电影民族音乐的创作上首先要尊重传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电影在近年来的出色表现无疑不是彰显出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才会受到世界的热爱。尊重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时代在发展,中国电影民族音乐也只有与时代结合才能够奏出更华丽的乐章。尊重可以让我们的旗帜更加鲜明,从而不忘自我,这样中国的电影民族音乐才能走得更长远。
(二)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电影民族音乐在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成就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国内的一些专业音乐创作人士的诞生。1982年“文革”前第一批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开始参与到电影音乐创作中来,王立平、施万春、高田、章绍同等为我国电影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随着音乐在电影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家加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来,形成目前的电影音乐创作群体的主流。如谭盾、赵季平、三宝、郭文景、瞿小松等成为电影民族音乐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是中国电影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中坚力量,因此一定要注重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影民族音乐创作之泉源源不断。
(三)勇于创新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创新在电影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上也是其能够被世界肯定的法宝。中西可以合璧,大提琴不仅仅是西方的音乐器材,它同时也可以演奏出具有中国民族味道的音乐。《英雄》中,谭盾为了能够演奏出马头琴色的旋律,将一把小提琴装上了二胡的丝弦;三宝在《天上草原》的配乐中则使用了大量的合成器材来模仿蒙古的特色乐器马头琴;[5]创新思维在电影民族音乐的使用上使得其妙笔生花,更加贴切生动地表现电影的主题,增添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因此要保持创新的原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电影民族音乐的发展。
(四)数字化和国际化
国内电影民族音乐的创作现在主要是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手段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电影强烈的震撼力,同时使得电影民族音乐的制作更方便快捷,通过MIDI通道,用监听、屏显、复制等方式将过去几百人制作的音乐化为简单的鼠标点击就可以瞬间完成。电脑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音乐创作变得更加完美。同时国内电影音乐的实践要不断国际化,国际间的合作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趋势,如《大腕》《冲出亚马逊》等都为电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国内电影民族音乐的实践也要走国际化的路线才能够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世界记住中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国内电影民族音乐的实践要走数字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