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与女性哥特主义
艾米莉处在维多利亚时代,深受哥特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尤其是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恐怖故事给她思想上的激荡。在《呼啸山庄》中,她不仅继承了哥特传统,又创造性地加以颠覆,跳出了早期哥特小说的条条框框,烘托出一种自然的神秘力量。采用倒叙的手法,对主人公心理深度的开拓,创作出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英雄”,他对凯瑟琳那种几近变态的爱,让读者感到绝望又疯狂。而凯瑟琳,这个彪悍中不乏某种奇异之美的女主角,在她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中有着对父权当道的反抗与不满。它从头到底都带着一股乡土气息,带着荒原的色彩,像石楠的根一样盘根错节,狂野不羁,非常自然。
19世纪,女性由于宗教、家庭、婚姻甚至是自我等种种因素而被迫压抑沉默。在这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人没有尊严与地位,婚姻中被当做商品一样交易。在传统哥特小说中,男性把女性形象塑造成弱者、神经病、自私蛮横的疯女人……由此,出现了一批女作家,她们打着女权主义的旗号,用自己愤怒的笔尖对抗着。艾伦?莫尔斯是给“女性哥特”下定义的第一人,她认为:“女性哥特是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并表现女性自己恐惧的哥特小说。”[2]而女性哥特小说不像男性哥特小说一样充满暴力、血腥、死尸等等,而是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了女性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内心的恐惧。尤其是对“家”的恐惧和对生育的恐惧。抒发了对男权社会既爱又恨,既厌恶又依赖的矛盾之情。正如凯瑟琳的一生都在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度过,连死后都在荒原上徘徊。她被限定在“家”这个范围,渴望自由而又无法自由。她的哥哥亨德雷惩罚她时把她锁在阴暗狭小的阁楼里,与林顿结婚后她不许见陌生人,几乎未踏出过家门,活像个失去自由的金丝雀。男人对女人的这种控制欲和占有欲,加剧着女人内心的焦虑,最后导致她的抑郁――发疯――死亡。
虽然女权主义处在萌芽时期,但艾米莉这个勇敢奇异的女人,渴望获得与男性同样的权力地位,甚至是超越男性的力量。文学电影《呼啸山庄》中老厄恩肖给凯瑟琳带回的礼物是一条马鞭,她的那种发自内心的雀跃正表现了她自由奔放,喜爱权利,甚至想奴役别人的思想。再如她对希斯克厉夫的种种任性行为,让他对她唯命是从。“在游戏中,她最喜欢扮演的是小太太,肆无忌惮地使用她的双手,对她的同伴们发号施令。”[3]凯瑟琳正是艾米莉的一个分身,这不正体现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吗?
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是压抑的主要原因。“焦虑”这一词,似乎是暧昧隐晦的,模棱两可的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弊病。俗话说得好:“心凡有所虑便必有所惧。”女性通过对抗这些让她们恐惧焦虑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的女权意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