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移情障碍在《自由作家》中的体现
艾琳能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并达到成功的沟通并非一帆风顺。从校方领导到普通教师以及家人大都对她所教的班级没有任何信心和好感,几乎没有人给予艾琳事业上的全力支持。这与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整个社会所笼罩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交际障碍在影片中处处显见。“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部落主义等文化偏见,是影响不同文化沟通的无形心理障碍,只有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冲破这种障碍,达到有效交流和沟通的目的。”(高永晨,2005:18)而刻板印象和种族偏见都为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设置了客观上的障碍,这些都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首先,威尔逊高中从校方领导到普通教师或多或少都对203班带有极深的偏见甚至歧视。校方普遍认为203班是无药可救的班级,女主任坎贝尔夫人就是一个带有强烈种族歧视的代表人物。“我们曾是这个地区教学分数最高的学校之一,但自从实行自愿混合措施以来,我们失去了75%的最佳学生。”她甚至不愿为学生们买真正适合他们读的书籍,因为她认为给这些孩子们阅读书,就是浪费金钱。而其他老师也认为他们无药可救,甚至对他们极其仇视,期待他们早日退学自行消失,例如一位荣誉班级教师曾说“混合教育是个谎言”,他甚至把种种社会问题归咎于这些“被人放弃的”孩子们。很显然,这里暗含着种族偏见和歧视。
其次,203班对于白人也带有刻板认识和文化偏见甚至敌视,可以说这个班级所折射出的问题正是社会种族冲突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种族,社团,街区,甚至乘坐的公车来划分自己的小圈子,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圈子间互相仇视,水火不容。而学生们对于身为白人的艾琳老师没有好感,对于校方及其他教师更是充满敌视。虽然艾琳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个学生,耐心与其交流,同时采取各种办法(如换座位、开展互动活动等)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沟通和了解。但是她的所有努力和尝试都没能成功,因为她被这些学生们视为“上层社会”的“白人”,视作敌人,学生们根本不屑于这位白人老师的存在及作法。一句“我恨白人。我恨你”透射了学生们对于这位白人老师的仇视。他们不仅无视老师的存在,更不屑于接受教育,认为上学是为了混日子。在他们眼中,为种族、为社会地位、为尊严而“战”才是正道,而社会地位优越的“白人”是无法理解这些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