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电影后现代解读
(一)电影中的生活,生活中的电影
从清朝沦陷期开始后,香港地区就开始漫长的殖民统治与国际化都市进程发展后,自身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中西方融合的局面,而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香港电影独有的“杂质”特色。从目前香港电影发展趋势来看,继承了20世纪50年代的古装片特色,并且结合了70年代武侠片的特质,并且不按常理出牌的形式使香港电影大放异彩,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
然而从目前香港电影领域中多数作品来看却是让人失望的,一个多小时的影片几乎会用尽一小时时间来解释语调,而剩下的时间也无法让电影推向高潮,通常会前重后轻。电影艺术不会再是“从里面看到外面的故事”,更多时候是一种由语言、符号等元素组成的“从外面看到的故事”。但是,彭浩翔的影片不但能够从作品中表达出情感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并且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也是人们生活中所熟悉的,角色之间的失衡关系、抗争,也成为一种主观与客观、线性与非线性的叙事张力。从《买凶拍人》到《志明与春娇》等作品,彭浩翔告诉观众什么是金融危机、爱情保卫战、男女爱情关系,重新回顾了年轻人们的梦想、澳门回归景象,甚至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房价涨跌的疯狂等,可以看出来彭浩翔是一个注重生活元素与电影情节编排的艺术家,他习惯于将生活中的细节不断扩大,然后用最舒服的方式去叙述,呼唤起观众的共鸣,呈现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后现代作品。
(二)独特的音画世界
彭浩翔并不是科班出身,因此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并不专业,但是却因为这一因素,使其更加注重使用电影配乐、人物旁白及其他手法元素,让自己电影作品与其他导演作品不同。
众所周知,华语电影领域的配乐技术比欧美电影逊色较多,然而彭浩翔的电影配乐却算得上精彩,他会结合音乐的听觉形象、音乐旋律的波澜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多种配乐等元素,去让电影音乐显得更为立体,呈现出一种“四维时空”,能够让观众们更深入地感受电影中架构的气氛。除了众所周知的电影《伊莎贝拉》配乐获得了同年柏林电影节最佳配乐银熊奖之外,其他的电影作品中配乐也是可圈可点的。例如《大丈夫》中,彭浩翔使用了大量的配乐,用并不是喜剧风格的旋律展现出了喜剧风格的电影,观众们因此感受到“认真的玩笑”。而在电影《公主复仇记》中,主人公悠兰从阿健家出来上了公交车之后左顾右盼,这时候她耳机中响起了一首舒缓悠扬的钢琴曲,尽管窗外阳光明媚,但是优美的旋律加上演员忧郁的眼神,让观众们很容易进入到悠兰的内心。而当悠兰与阿贞一起去偷配阿健家门的钥匙时,背景出现了一段意大利风格的旋律,这让电影剧情开始紧张起来,同时夹杂着一丝幽默诙谐。电影《志明与春娇》的音乐更多引用了古巴音乐、圆舞曲旋律以及法式风格的歌曲来表现波澜起伏的七日情,随着导演安排不断旋转的镜头,响起了悠扬而浪漫的《法兰西》旋律,这支本应该属于情侣之间浪漫的旋律,却被彭浩翔借用过来表现了一出黑色幽默。在昏暗灯光下的餐桌上,人们专门品尝红酒与鹅肝的时候,志明被前女友出卖的证据被电影画面不断拉近与放大。在彭浩翔导演作品中,所有的声音都是最引以为傲的地方,不但说明这个鬼才导演对于声音的敏感度与高超掌握能力,也能对全世界证明了华语电影依旧能够让配乐大放异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