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说《美国的悲剧》相比,

与小说《美国的悲剧》相比,

  《郎心如铁》缺乏批判力度与小说《美国的悲剧》相比,电影《郎心如铁》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社会批判力量的削弱。小说《美国的悲剧》本是一部极具批判意识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既细致描绘了克莱德的堕落过程,更深刻地剖析了造成他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作家认为,正是金元帝国和美国生活方式腐蚀毁灭了千千万万的美国青年,克莱德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和牺牲品。克莱德的悲剧不仅是美国青年的悲剧,同时也是腐朽的美国社会本身的悲剧,所以作者称之为“美国的悲剧”。德莱塞曾说:“我长期沉思默想着这个故事,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仅涉及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政治、社会、宗教、商业、性的问题等,而且是美国每个城镇里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会遇到的事情。”[1]前言4-5对美国社会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宗教的批判,二是对金钱的批判,三是对民主政治的批判。而电影里,这三方面的批判都明显地削弱了,有的甚至转化为反面,成了对美国社会的赞美了。下面详细分析一下电影《郎心如铁》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失败:

  (一)缺失了对宗教批判的尖锐和深刻。

  小说里,主人公克莱德的母亲以宗教信仰的名义来挣一家人的面包。她常带着孩子上街宣传上帝的旨意,高唱《赞美诗》,以获得观众的慈善施舍,事实上就是上街乞讨。几个小孩在街上面对陌生人唱诗乞讨,心中充满了屈辱,而围观者却不把他们当回事,不是投以白眼,便是讽刺挖苦,向他们施舍钱币的人少之又少。这样的生活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一次次受到伤害,孩子们稍一长大,就想方设法离开家庭,以离开家庭带来的屈辱感。因此,在克莱德眼里,宗教是虚伪的说教,他蔑视宗教,始终认为他父母所从事的宗教工作,是最不体面、最穷酸的工作,“父母所干的行业是别人家看不起的,太寒碜,太卑微了。”[1]10他一家人也并没有因为崇拜耶稣而得到幸福,相反却弄得衣食不保、家破人亡的可悲结局。   在电影里,对宗教的批判几乎看不见,当克莱德东窗事发后,他母亲非常坚强地以宗教信仰支持着自己,并鼓励儿子勇敢地为自己的罪恶接受惩罚,特别是他临刑前,他的临终忏悔牧师的一席话,更是让观众感觉到,即使从世俗的角度看,克莱德没有故意实施犯罪,但从宗教的角度看,他的灵魂依然犯了死罪,这让观众极为震撼,感觉宗教的正义严肃而庄重,是人无法对自己罪行心存侥幸的最高审判。

  (二)缺失了对金钱社会的尖锐批判

  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借克莱德短暂的一生,非常尖锐地批判了美国社会中金钱至上的腐朽本质,正如传记作家麦提逊说:《美国的悲剧》揭示了美国社会金钱价值无法抗拒的诱惑,这种金钱的诱惑与威逼最终把克莱德如困兽一般迫入了人生的死角[2]。克莱德一家人因为缺少必要的金钱维持正当体面的生活,只能做宗教“乞丐”;而克莱德最终萌发犯罪意识,也是因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即作者德莱塞所批判的“美国梦”引诱他走上了一条对金钱的绝对崇拜之路。小说中,富家小姐桑德拉凭借家中有钱,随意地玩弄他人的感情,把克莱德当作自己卖弄风情的工具。

  但是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富家小姐桑德拉为情所动,宁愿为了爱情而抛弃自己的富贵生活,即使克莱德因罪入狱,她也不离不弃,完全没有金钱社会里的市侩气,反而展现了一种蔑视金钱的可贵勇气。此外,桑德拉的父亲面对克莱德,也展现了一位成功长者对青年才俊的爱惜之情。他勉励克莱德,不要为自己贫贱的出身感到羞愧,只要努力,任何出生背景的人都能够成功。电影的煽情效果极好,让观众不仅对桑德拉的痛苦一掬同情之泪,也对克莱德的人生际遇叹惋不已,这完全把作家德莱塞批判社会的本意改写了,使之成为一首难得的爱情之悲歌。

  (三)缺失了对民主政治的深刻批判。

  作品通过对克莱特全部审判过程的描写,深刻揭示出美国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黑暗与腐败。克莱特案发受审期间,正值美国两党竞选法官,共和党与民主党全力利用这一案件捞取政治资本。共和党的候选人梅逊检察官通过自己控制的法院对克莱特严厉审判,以显示其“公正”,甚至不惜制造假证,组织127人出庭作证来证明克莱特罪大恶极,骗取选民的信任。民主党则通过克莱特的辩护律师竭力为他辩护,不惜歪曲事实甚至鼓动克莱特在法庭上发假誓、撒谎抵赖、拒不认罪, 以证明共和党的审判是不公正的,然后取而代之。案件的审判表面上手续完备,十分民主,但实质上却不过是争权夺利的阴谋和骗人把戏。通过这场审判,美国民主政治、公平法律的丑恶本质暴露无遗。如果说克莱德是有罪的,则他的律师、检察官以及陪审团人员并非清白,[3]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受金钱至上文化影响的社会,政治上的腐败又为人人都是罪犯提供了一个基础。

  而电影里对这场堪称世纪之缩影的声势浩大的审判,则刻意淡化了小说中的批判意识,小说中检察官的徇私枉法与律师的沆瀣一气几乎在电影里不见了踪影,观众只能看到检察官代表着正义的雷霆之震怒,却看不到他阴暗的私心。

  

为您推荐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人文化   奇观电影的出现,本身就是要将观众从庸常琐碎的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中解脱出来,使得观众暂时遗忘灰色而单调的现实。因此在奇观电影中,科幻、奇幻电影是主流,而能在科幻与奇幻电影中扮演..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美国奇观电影的视觉传达的多彩化   视觉传达是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的重要目的之一,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月台上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就以鲜活的视觉效果震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观众。早期的电影,由于技术和成本的..

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花木兰   对于极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和崇尚个人价值的美国社会来说,对其他文化题材的故事进行电影制作的时候,都不会简单地照搬原来的剧情,而是要对剧情进行好莱坞式处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不会使用简单..

《夜色温柔》小说和电影概述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

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梦”    电影都是向人们描述故事情节的载体,只是在讲的过程中因为对文字的处理技术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电影,有的可以得到大众的肯定,有的则不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取决..

对美国电影中文化特征的反思

对美国电影中文化特征的反思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霸主”地位目前是无人能及的,美国电影已经成为大众观影的主要对象。而从美国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世界各国文化表现出来的强大容纳性,就让我们不得不对美国..

美国电影中展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性

美国电影中展现着广阔的文化包容性    很多人说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如果要追溯美国的历史,便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兴起了内战,加上国际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的文化逐渐从单一文化转变成多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