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隐含的女权意识
《木兰辞》中靠女扮男装而扬名的花木兰无论在战场上如何风光无比,最后还是回归到了家庭,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归属的道德规范。因此,中国传统中的木兰形象虽然也反映出了一定的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意识,但是最终还是与现实达成妥协。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在道德体系中除了对女性有三从四德等种种要求与束缚外,女性自身的存在价值根本无法得到实现。 况且,花木兰成功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竟使得战友们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不仅是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更是在这一特殊境遇下女性谋求自身认同的极其无奈的惟一出路。影片中的花木兰从一开始相亲画面中抄写三从四德在手臂上就表示出对这些封建伦理道德的不屑,她的个性活泼热情、开朗大方、不拘一格、勇敢执着,体现着现代女性的特点。她代父从军从性别意识的角度看也体现出她希望男女平等,与男性平分天下的胆识。影片最后救皇帝的时候,导演还上演了一场男女换装大戏,所有士兵扮演成女子才能混进皇宫,传达的正是导演们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受压迫地位的一种讽刺。所以,影片的情节虽然大致还是遵从了中国故事的木兰形象,让她最终回归家庭的怀抱,但是从影片中男女角色的转变和戏谑中无不体现出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较成熟的女权意识,隐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定位的批判。 西方女权意识的中心即男女平等,女性应依靠自己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实现解放与发展。影片中的花木兰便是一面宣传美国女性主义的隐形旗帜。花木兰身处男权社会,要靠美丽、给家庭生儿育女的才能实现其身为女性的价值。但是,她不顾世俗偏见,趁着代父从军的机会,以彻底的男装将女性包裹,跟男人一样上战场,打破了世俗对女子的角色定位。因此,影片《花木兰》蕴涵着丰富的女性自强独立的精神气质和强烈的男女互助互补的女权意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