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大腕》是冯小刚为了打开海外市场而进行的一次转型。为了迎合海外市场,冯小刚放弃了自己拿手的风格,结果由于文化的差异,国外观众对中国式葬礼并不接受,不但没有赢得海外市场,还伤及了国内市场。
《夜宴》是冯小刚电影转型的又一次尝试。在国外,对中国电影只认可古装武打片类型。因此,为了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冯小刚利用类型片的程式创作了这部古装武侠片,但从获奖和影评人的评价来看,这次转型似乎也不太成功。
标志着冯小刚成功转型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集结号》。《集结号》获得了普通民众及主流媒体的普遍赞誉,同时也被专家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大片”,在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少见的三重成功。
《集结号》以其恢弘、震撼的场面,打破了以往温情贺岁的风格。在影片中冯小刚不再满足于对大众戏谑场面的打造,而是致力于营造大众感奋的正剧场景,极力回避自己惯用的大众戏谑的技巧,不仅忍痛割爱,舍弃了有票房保障的主角葛优,还舍弃了屡用屡爽的流行对白。大众集体感奋取代了大众集体戏谑。[7]
《1942》由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改编,最终实现了冯小刚伟大的艺术梦想,是冯小刚电影转型的一个顶峰。冯小刚曾经表示:之前所打造的冯氏喜剧,都是为了集聚观众,为拍这部电影做准备。
其实从《一声叹息》开始,冯小刚已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喜剧风格。《一声叹息》中男主人公的情感冲突与迷惑,《手机》中的“手机如雷”,《天下无贼》中用生命来对“恶”的感化,都体现了影片的正剧成分。这些影片尽管保留了一些喜剧元素,整体上仍以温情来感动观众,但已不再是戏谑喜剧。[6]
《私人定制》对于冯小刚电影来说,算是一种回归。首先影片采用了小品串接式的叙事策略,与《甲方乙方》相同,打破了电影惯用的线性叙事结构。当年的《甲方乙方》以现实为基础,展现了七个风格迥异、独具内涵的“好梦”。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私人定制》中梦的内容、背景和人物发生了变化,向人们展示了当代生活中的烈士梦、高官梦、脱俗梦、富豪梦以及致歉梦,这些梦都很具有众生相,每一个普通人好像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虽然没有过多体现冯小刚以往喜剧电影中的冷幽默、调侃、戏谑的风格,但仍然不乏喜剧性的语言表达、温情的呵护,少了点笑点,多了点反思,寓意更加深刻。
其次《私人定制》中最后向大自然道歉的段落,体现了对生存、生命的反思,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对于冯小刚电影来说,也是一种延续和回归。冯小刚电影常把“游戏”扩展到整个市民文化,在游戏的氛围中揭示深刻的主题。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在对工作、爱情游戏化背后对人性的思考和尊严的关怀,《大腕》《手机》在对生活游戏化以后对当今媒介暴力的揭露等。
在多年的影视创作中,冯小刚一直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一方面坚持商业片的路线,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心中始终存在着“艺术冲动”和“艺术情节”,冯小刚试图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找平衡点,但似乎并没有把握准确,因此冯小刚电影距离经典仍有一步之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