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身份

人物身份

  冯小刚早期电影主要反映北京底层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特征明显。主人公大都是生活自由、率真洒脱而又要为生计奔波的都市小人物,他们的语言、动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和现实中的都市青年一样,因此影片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主人公是厨师、书摊老板、出租车司机等社会底层市民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需要为了赚钱而辛勤工作。影片所关注的是底层市民由于生存问题所产生的喜怒哀乐。 [1]

  2000年的《一声叹息》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中产阶级小众文化的认同,主人公梁亚洲是一位编剧,影片所关注的对象从都市底层市民转向中产阶级。但由于婚外恋的主题及主人公狼狈的生活状态使影片缺少正能量,票房上并未获得较大的提升。

  之后,冯小刚电影更加接受和迎合中产阶级消费需求,并继续向这种小众文化靠拢。在《大腕》及《手机》中,选择了摄影师、制片商、主持人等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天下无贼》构建了盗贼王薄和王丽弃恶从善的鲜明形象,使人们看到了天下无贼的乌托邦,价值取向积极乐观,符合主流价值观。经过这次完美转型,呈现出了当代中产阶级的正面形象,构建了一种理性、宽容、幽默的中产阶级文化,获得了广大中产阶级观影者的肯定。[2]

  

为您推荐

童年往事:个人身份的追问

童年往事:个人身份的追问   到1986年为止,侯孝贤在整个台湾新电影进行阶段交出的答卷是几部内容上描写台湾青少年成长的自传式的作品。像《童年往事》这样的作品,“可以说,几乎就是侯孝贤导演的生平”[2]。这些作品的..

海上花:历史身份的言说

海上花:历史身份的言说   独特的文化视角不仅带给侯孝贤在地域空间上对台湾地域身份的深入思考,也同时在时间上启迪侯孝贤对台湾的历史身份做出明确的辨析。实际上,在《好男好女》以及《戏梦人生》这两部在题材上延及..

好男好女:地域身份的延展

好男好女:地域身份的延展   带着个人身份的追认,侯孝贤在新电影时期完成了从城市向乡土空间的回归,但其中的问题在于,侯孝贤整个的乡土空间构造是一个“回看”的虚构行为,“乡土”世界作为虚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中华..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人物身份设置为套层叙事结构的发生提供合理性

人物身份设置为套层叙事结构的发生提供合理性   不论是电影《如果爱》,或是之后出现的《阮玲玉》,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男女主角的职业定位都和演员有关,因为演员的身份设定,为故事的发生,以及套层叙事结构所表..

明确身份定位,由商业广告向艺术作品转型

明确身份定位,由商业广告向艺术作品转型   自微电影产生以来,对于其身份业界和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微电影是加长版的广告,因为微电影产生于客户的广告定制,如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微..

本文这里所指称的本土导演,是指有着传统英、法裔身份的加拿大白人导演

本文这里所指称的本土导演,是指有着传统英、法裔身份的加拿大白人导演。他们在20世纪40~80年代,或出生成长于加拿大,或跟随父辈从英、法移民而来这里定居,并且因为其身份话语的先天优势,在90年代前后已然作为加拿大社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