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主题

  《一代宗师》所要表达的主题对王家卫而言可谓是一个突破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把中国人的人性美展现给世界看”。王家卫以往拍摄的电影很容易让人给他做归类――“小资的”“都市的”……这对于一个导演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风格的固化,但王家卫是不会止步于此的,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在纪录片《宗师之路》中,王家卫讲述了《一代宗师》的缘起:1996年,王家卫在阿根廷火车站的报摊上看到了李小龙的封面,他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李小龙有着那么大的魅力,由此又想到李小龙的师父应该是什么样的,后来他又看到了叶问离世三天前拍的一段视频,叶问在打拳中的一个停顿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认为叶问是想把他的东西传下去,就是这样的想法开启了《一代宗师》的武林之路。

  《一代宗师》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武林精神。中华武术讲究“德艺双修”,“忠孝节义”是习武之人要具备的品德,这些品质最终由个人上升到民族和国家,以至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忠义”一直是中华武者奉行的武道精神,影片自然也展现了宗师们的民族气节:1938年佛山沦陷之后,叶问在拒绝亲日派的拉拢时说:“现在国难当头,困难人人有,穷一点儿也没什么,我这个人喝惯了珠江水,这日本的米,我吃不惯”,民族大义凛然而出。虽然中华武术讲究门派的独立和武艺上的师承,但也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真正的爱武之人并不会拘泥于门派的限制,在武艺上精益求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在影片中,宫宝森在金楼说的一段话就充分体现了武术的博大和包容:“我这辈子只成了三件事,合并了形意门和八卦门……最后是撮成了北方拳师南下传艺……本来我还想办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南拳北传……”可见武艺的交流和进步不能拘泥于南北。在影片的结尾,叶问说:“有人说,咏春因我而起,因我而收,我但愿他们是对的,我一辈子没挂过招牌,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这段话,道出了武学精神的精髓,道出了宗师的武学气派,也道出了王家卫对中华武术的理解。   

为您推荐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影片人物对原型的超越:人文主义的胜利狂欢   然而,马克的“哈姆雷特”式形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被导演赋予了创造性新意。在对哈姆雷特的超越中,马克的形象彰显了人文主义者的成长新貌。而幕后的神秘人则被塑造为甚..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影片主要人物的原型形象及其隐喻   原型批评(即神话批评)诞生于20世纪初,兴盛于50年代,是20世纪最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所谓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1]“原始..

影片中的视觉隐喻

影片中的视觉隐喻    (一)爱与救赎    影片中充满了广义的宗教符号,隐喻着西方的文化内涵,其中爱与救赎的主题始终贯穿着整部影片。    1.光影与色彩的构图    人类对大自然肆意地开发和掠夺,最终难逃毁灭的命..

影片对原着中人性阐释的忽略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影片对原着中女性意识的解构   电影《归来》首先对原着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消解。严歌苓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其对女性主义精神的独特见解。首先,她注重挖掘女性身上的雌性内涵,并以一种“弱者不弱”的悖论模式来颂扬女..

女性主义及影片分析

女性主义及影片分析   20世纪初发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对传统的科学观进行了深刻批评,对其以男权主义为基础的理性而又功利的社会进行反思,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构了科学观。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尝试着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运用..

集体主义在该部影片中的体现

集体主义在该部影片中的体现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闻名遐迩的东方文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认为,个人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来体现的。为什么个人所做的贡献越多,个人价值也就越大。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