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叙事:民族艺术的充分展示
无论是生活中的物态符号、具象符号还是影视中的艺术符号、意象符号,都会把观众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郑君里在《中国电影史略》中指出,“本土电影的生长契机存在于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艺术性)与民族文化之间不可分的关系。”[3]
《芦笙恋歌》将拉祜族芦笙舞、风景绮丽的边地风光与民族乐曲结合起来拓展故事情节,并同主体社会价值的文本政治形成一种张力。影片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拉祜族男女对唱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语言的自然比喻,反映了拉祜族的民族个性、审美追求和艺术情趣。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其他文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最终点题《芦笙恋歌》。《婚誓》在影片中共出现几次,扎妥与娜娃定亲后,他们依偎在瀑布旁的岩石上,扎妥吹着芦笙,娜娃和扎妥对唱起《婚誓》;在蓝天下和风中,荡着秋千对唱《婚誓》;在山茶花丛中继续对唱《婚誓》。扎妥成为“野人”后,在月圆之夜,想起心爱的娜娃,他又吹起了当年定情时的《婚誓》。最后当阿七大爹及娜娃一行确认“野人”就是扎妥而“野人”不肯相信他们时,情急中娜娃拿起芦笙吹起他们定情时的《婚誓》,就是动情的爱情咏唱和久违的唯美旋律,让扎妥产生了情感认同并实现自我角色的回归。终于,这对患难与共、历经苦难的恋人得以团聚。影片中除了反复咏唱的插曲《婚誓》,娜娃在月圆之夜漫步林间还唱了一些思念扎妥的凄婉情歌。这些民歌既突出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又渲染了娜娃思念的悲苦情怀。
总之,影片通过打歌场上的歌舞狂欢、月影下的悠悠芦笙、山涧瀑布边的绵绵情歌,荡秋千时的深情对唱,为这对恩爱的拉祜男女营造了唯美的自然人文景观,画面自然而清新,构成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视听语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