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叙事:民族艺术的充分展示

歌舞叙事:民族艺术的充分展示

  无论是生活中的物态符号、具象符号还是影视中的艺术符号、意象符号,都会把观众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郑君里在《中国电影史略》中指出,“本土电影的生长契机存在于电影的思维性的形象(艺术性)与民族文化之间不可分的关系。”[3]

  《芦笙恋歌》将拉祜族芦笙舞、风景绮丽的边地风光与民族乐曲结合起来拓展故事情节,并同主体社会价值的文本政治形成一种张力。影片中脍炙人口的插曲《婚誓》是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拉祜族男女对唱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来自拉祜族语言的自然比喻,反映了拉祜族的民族个性、审美追求和艺术情趣。这首歌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其他文化元素不可代替的作用,并最终点题《芦笙恋歌》。《婚誓》在影片中共出现几次,扎妥与娜娃定亲后,他们依偎在瀑布旁的岩石上,扎妥吹着芦笙,娜娃和扎妥对唱起《婚誓》;在蓝天下和风中,荡着秋千对唱《婚誓》;在山茶花丛中继续对唱《婚誓》。扎妥成为“野人”后,在月圆之夜,想起心爱的娜娃,他又吹起了当年定情时的《婚誓》。最后当阿七大爹及娜娃一行确认“野人”就是扎妥而“野人”不肯相信他们时,情急中娜娃拿起芦笙吹起他们定情时的《婚誓》,就是动情的爱情咏唱和久违的唯美旋律,让扎妥产生了情感认同并实现自我角色的回归。终于,这对患难与共、历经苦难的恋人得以团聚。影片中除了反复咏唱的插曲《婚誓》,娜娃在月圆之夜漫步林间还唱了一些思念扎妥的凄婉情歌。这些民歌既突出了影片的民族特色,又渲染了娜娃思念的悲苦情怀。

  总之,影片通过打歌场上的歌舞狂欢、月影下的悠悠芦笙、山涧瀑布边的绵绵情歌,荡秋千时的深情对唱,为这对恩爱的拉祜男女营造了唯美的自然人文景观,画面自然而清新,构成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视听语言。   

为您推荐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作为故事本事参与叙事   电影叙事即是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叙事即讲故事,而故事需要“故事本事”,所谓本事即本文故事材料对象的原始事件,可以使现实中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推论出的作为本文故事的背景和依托的虚..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从伦理叙事走向叙事伦理

从伦理叙事走向叙事伦理   按照刘小枫的观点,伦理学分为理性的伦理学和叙事的伦理学。“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进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随缘而来的性情通过教育符合这些..

对人类暴力本能的展示

与传统叙事程式的背离

与传统叙事程式的背离   街头影片具有真实的价值特点,表现的是一个地区底层社会人们在万家灯火、经济发达、商铺林立、物质极度丰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外国移民有着本就存在的价值体现。马丁用其独..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电影《活着》在原着作品基础上人性化的叙事创新   (一)影片表现政治化背景下人的不确定性。小说直面生存苦难,在对“形而下”的生存关怀中探索“形而上”的人生哲学。围绕着福贵一家,讲述了一个死亡的故事,书中采用第一..

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语言的理性探讨与感性叙事   小说的叙事语言不同于电影的表现性语言,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决定了其语言具有不确定性、想象性、抽象性、审美性等特点,更多的是有一个时间线索穿插在其中,引导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空间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