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叙事:民族认同的成功构筑
电影《芦笙恋歌》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动人的爱情表达获得观众青睐的同时,也成功宣传了当时的民族政策,在构筑民族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富于视觉审美的民族服饰和歌舞乐器成为少数民族界定自我身份的重要标志。影片中拉祜族姑娘黑色的民族服装上缀满的银铃和银泡、头上的包头、斜挎的布袋、银质耳环和手镯、背挎象脚鼓,携手跳着芦笙舞;拉祜男子的黑色服装、头上的头巾、拉祜大背袋、银柄花木鞘腰刀,左耳上的银耳环,吹奏着葫芦笙,这些无不彰显着拉祜族的民族特色。影片还借助歌舞、仪式、语言、服饰、景观构筑起一个指认性的身份场景。当拉祜族穿着民族节日盛装,男吹葫芦笙,女敲象脚鼓,在极具边缘空间色彩的密林边欢跳芦笙舞,给拉祜族同胞营造一个自我指认的明确景观,产生强烈的族群归属感和认同感,他族观众也可借助这些族群文化符号来指认异域空间和物象。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满足于追求民族身份认同,而是将其升华为阶级认同。作为国家政权代表的解放军,必须构建在民族认同基础上新的阶级认同,才能突破拉祜族原有的自我和他者的界限。影片中以男主人翁扎妥为首的拉祜男子为了反抗国民党老黄狗的阶级压迫,被迫与村寨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分离,深入老林与国民党匪军激战。最终扎妥一行几乎全部牺牲,幸存下来的扎妥在老林中成了“野人”。后来解放军帮助拉祜族打败了国民党匪军,阿七大爹领着地质工作组寻矿石,并偶遇寻找扎妥的娜娃。找到扎妥后,大家共庆胜利。重生的拉祜族成为投入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人民大众的成员,这时以血缘和文化维系的族群认同因为战乱分离和阶级压迫而被象征性地悬置,最终被各民族间的阶级认同而替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