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观众的代入认同
关于电影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观众的关系,玛丽?安?多恩在《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中引用电影理论家麦茨的符号学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及法国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来探讨女性观众位置的问题。多恩认为,“电影提供了众多可供观看的东西,但这些值得看的东西往往是缺席的,不在场的。作为主体的观众的一切欲望都依赖于对缺席客体无止境的追求。而缺席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绝对的、不可填补的距离。”[3]对于以往电影中父系社会设定的女性角色,女性观众通常会面临两种选择:过度认同这种设定,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受虐”;或者是接受自己成为自己欲望客体的自恋,即假想自己是电影中完美的、富有幸福符号意义的角色。在《小时代》系列中,郭敬明聪明地为两种选择都找到了归属:面对认同父系社会角色设定的女性观众,女性在电影里通常扮演着真善美的角色,即便男性角色形象与功能遭到了弱化,但是女性的性格仍然保留了其性别特征,即坚强独立却也不失温柔可爱的一面,相当于有突破而不失本分。而对于选择假想的女性观众,这类观众通常也是西方“小妞电影(Chick flick,青春爱情喜剧)”的主要受众,但是郭敬明除了将电影的主题放在青春与爱情之外,他还聪明地将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联系在了一起。《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充斥着无数的物质符号,无论是名牌奢侈品的植入,还是名车豪宅,赤裸裸的消费主义在该系列电影里显露无遗。郭敬明聪明地把女性主义中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了女性角色积极乐观地面对个人生活与工作,同时在电影里为她们安排了灯红酒绿、衣食无忧的生活作为她们应得的结局。因此代入性强的女性观众会十分乐意看到这种电影剧情,她们会将主人公的生活模式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因而产生引起视觉快感的心理“认同”,它通过自恋和自我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自我与银幕上类似他的人(理想的自我)产生认同,这正是穆尔维所探讨的引起观众心理快感的两种机制之一的心理“认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郭敬明在电影中刻意放大了女性只要独立自主、积极努力即可获取不菲的物质成果,即强化了商品价值的实现,却缩小了获得这些成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影片对于这种女性主义的展现,不是放大的女性主义,而是虚化的女性主义,是迎合女性观众的产物,将女性主义与消费能力画上等号,归根结底并不利于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发展,也可能会给受众带来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