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草根形象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电影中,草根人物形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和发展。国产电影中最早出现的以城市生活为主题的电影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中国城市的经济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社会状态。在那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平等。对应的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相似,从居住同样的房屋到在同样的工厂工作等。影片中所有人物的生活基本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一些阶层差异和贫富差距。因此,那一时期的电影大多追求的是美好的理想主义,要给观众表现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未来”这种社会精神。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产电影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社会意识的城市电影,在电影中表现了人们在过上富足生活后依然还会产生各种思想矛盾的社会生活状态,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来说还过于超前。这些作品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也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对于草根形象的描写依然不是很明确清晰。
直到90年代,城市和乡村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群众所积极追求和向往的,人们的生活追求由精神追求转变到物质追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城市电影中没有再出现以表达对现代生活超前性忧虑的电影主题,逐渐出现了一批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优秀电影作品。这些电影的出现逐渐开辟了中国城市电影以反映城市小人物为题材的新路径。比较优秀的电影作品有《没事偷着乐》《红灯停,绿灯行》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城市小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时的生活状况和人生体验。在社会经济发生转变时期,有的人面对生活的窘境能够积极乐观向上,在社会转型中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创造了美好的活;而有的人在面对困境时却表现得很迷茫,不知所措;还有的人不思进取,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没有任何打算。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90年代的大部分电影确实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或多或少地展现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现象,但是对于“弱势群体”等这些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依然还是没有明显的表现。这些电影主要向观众展现的是这些城市小人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活状态与他们平凡的性格所产生的对比,却没有明显地展现这些人物因身份地位而造成的现实生活困境。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只是用同情的眼光去看待影片中这些人物的生活遭遇,尽可能地去理解这些人物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而影片的结局也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美好结局。总之,这些题材的电影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真实遭遇以及后来的美好生活来鼓励大众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些电影不管将人物的遭遇表现得多么惨烈,但是最终还是以大团圆来结局,这种结局也是观众希望看到的。到了新世纪,关于“弱势群体”等社会底层群众的概念才开始在电影中得到明确地展现。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南方记忆》,在这类影片中着重展现了城市小人物在面临生活困境时的痛苦、无助和绝望。这种非常鲜明的情感表现,使得电影中关于“弱势群体”等社会底层的概念更加清晰和明确,人们在观看这类电影时能够自行地对这类电影有个明确的概念区分。与之前90年代美好的结局相比,这一时期的电影不会随意地给主人设定一个多么美好的结局,也不会随意地将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得多么痛苦,这些电影主要的目的就是再现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将草根们面对困境生活的力所不及真实地展现在银幕之上,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影片唤起大众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