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众接受设计“特供文化”,

基于观众接受设计“特供文化”,

  进行跨文化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必然会出现特供中国的好莱坞电影这种产品,“中国元素”的文化传承只是好莱坞电影进军中国市场的幌子。虽然当今社会讲究打破门第和界限,追求文化融合和共生,但是在商业化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好莱坞将中国特供版电影推向了中国,可谓是经典的一大败笔,当然也成为两种文明融合共生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契机,致力于电影开发的人们,尤其是中国电影人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应该如何践行文化融合呢?

  (一)尊重本土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

  好莱坞电影推出的中国特供影片,从文化角度伤害了中国观众,因为版本的差异,使得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没有得到尊重和认可,仅仅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融合无异于文化侵略,从而导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引起了本土观众的不满。如果按照这样的路线和势头发展下去,好莱坞电影将逐渐难以满足世界其他国家观众的精神需求,进而大大影响自身的票房成绩。所以,包含好莱坞电影在内的所有文化作品想要打破国界与其他国家的文明和文化进行融合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就必须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并采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接纳世界各国的文化,使其在一种平衡状态下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不能贬低或者侵害其他文化,要保证情节连贯,不生硬地植入异地价值观,歪曲电影文化交流的原目的,恰当融入观影者的本土元素,惟其如此,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双得益。

  (二)文化融合不能为了迎合而迎合,还要突出本国文化精神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项关于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分析报告显示,通过对观众的采访发现,超过六成的国外观众之所以选择观看中国电影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且他们表示其看重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理,任何国家的观众选择观看他国电影时都会基于对该文化的接纳与理解。所以说通过电影在国际传播文化,如果想要引起观众的关注,那么就必须要将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之后所产生的特供现象,就没有重视这一方面。它在没有理解他国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就盲目运用,引发了观众的质疑。弱化了自身特征的同时又不能获得观众认同,得不偿失。以美国大片为例,观影者期待的是英雄色彩的视觉感染力和精神冲击力,冒险主义、张扬个性是观影者的心理期待,唯其得到满足才会获得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如果没有了星条旗、自由女神这些符号、标签,恐怕也就没有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美国大片了吧。同理可见,如果具有物象寄托的中国的文化精神丧失了其神秘、古老的文化符号,那么,那些富有哲理的中国故事,就再也没有了中国的味道,也就再也没有了世界对一个伟大而神秘的国度的期待,多元化的丰富的世界文化也将消失殆尽。

为您推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传统文化电影”的未来之路   作为传统文化电影,“传统”元素在现代的发展过于迅速,能够给予人们的文娱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能够吸引观众的因素就在于这部作品的“特性”和“未知领域”的大小。一部作品想要抓住观..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传统文化电影”发展的不足   人们在看黄梅戏的时候,虽然能够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成长,但是这些电影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物冲突是一部电影的关键所在,观影者认为,一部电影中的人物矛盾愈激化,电影的好看度..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新世纪“传统文化电影”的创新及价值   在1990年之前,“经典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已有的剧本经过翻译后编写成的。通常来说,改动幅度并不是太大。不过,自21世纪开始,各种别出心裁的电影逐渐兴起,且均凌驾于原有的剧本之..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特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以1998年迪士尼发行的电影《花木兰》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经典民歌《木兰辞》..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英国电影文化素描与意识形态    (一)英国电影的文化素描    着名的英国学者勒兹?库克的观点:“电影就是社会、阶级、地域、身份以及种族的一个写照。”英国本就是文学大国,狄更斯、莎士比亚、托马斯?哈代、艾?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