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让唐宋文学改编的电影脱颖而出
(一)以文学名着为素材进行电影改编是惯用手法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其具有各自时代特征的生活百态和社会现象以及重大转折点,而所有的文学名着都是其社会百态的真实缩影,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带有当代精神风貌的艺术形象家喻户晓。在中国,阅读和喜爱这些文学名着的人群基数很大,所以将其改编成电影将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而这些作品都已经成为电影改编和创作的素材。在改编创作影视作品的过程中非常受青睐的就是像《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古典名着,同时像鲁迅、老舍、茅盾和巴金等现当代的着名作家的作品也有很多被改编成了电影。中国电影“金鸡奖”始于1981年,每年评选一次,截止到1999年通过改编文学名着获奖的影视作品高达12部。可以说,文学作品孕育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时代辉煌,中国电影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中国文学,所以说,文学名着改编电影是电影作品创作的一个传统。
(二)巨大的利益空间,让名着改编热潮空前
名着改编的剧本与原创剧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投资的风险相比,翻拍名着的电视剧降低了投资风险,更容易给投资方带来巨大的利益空间,因此,文学改编电影在影视已经进入商业操作的现状下是很难抵挡的。因此,翻拍乱象出现,翻拍作品鱼目混杂,让影视界顿时乌烟瘴气,各类翻拍作品层出不穷,名着翻拍热潮空前。
(三)合理的想象力的表达,让文学名着改编的影视作品获得青睐
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它就再也离不开文学作品,当然文学作品的创作也甩不开影视作品的影子,它们互相帮衬互相扶持,共同发展。然而影视作品往往充满了商业性和利益化,它通常会在流行化与通俗化方面引导文学作品的创作,以迎合观众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原着,特别是经典名着的深厚内涵。经典翻拍也因此成了众矢之的,在此窘迫的背景下,徐克在以唐宋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且合理的想象,以趣味性和观赏性为目的,通过视听感受来打造《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该部影片充满了悬疑和想象,情节跌宕起伏,它从头至尾内容丰富、故事完整并且诙谐有趣,同时符合逻辑、场面宏大,吸引观众愿意主动去欣赏,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能够获得较高票房,摆脱翻拍乱象,脱颖而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