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方式的整体性和细节性交错
“唐山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性历史事件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些伤痛,还有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坚韧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冯小刚将这一灾难性的事件进行了多角度地挖掘和透析。电影讲述的是23秒地震之后长达32年的故事,大的时间跨度就决定了在细节处理上具有很高的难度。但冯小刚对影片的处理细致入微、剪裁得当,他关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普通家庭中每个人的情感变迁,重笔墨展示了遭遇大灾难的李元妮一家人各自的命运和情感历程,旨在呼唤真情的回归。所以,尽管影片时间较长,但并没有造成拖沓冗长之感。
地震时山崩地裂的场景、全国人民为组织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场景在影片中只占有很少的部分,地震之后母亲抚养残疾的儿子方达,姐姐方登辍学回家、怀孕以及出国嫁给外籍丈夫,甚至汶川地震姐弟相认等情节都没有完整交代。三个人在影片中跳跃式地完成了32年的人生历程,但是大地震在他们身上所留下的伤痛却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这也正是冯氏电影的特色所在。“23秒,32年”简洁明了地传达了故事的主题和时间跨度。[2]
这种跳跃式的叙事省去了影片中人物生活的细节和成长的经历,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人物情感迸发碰撞的细节中。32年后方登对母亲的怨恨是如何化解的?在方登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开始感受到做母亲的不易与伟大的光辉。当母女久别重逢时,母亲问女儿这些年一个人是怎么过的,包含着母亲几十年来对女儿的担忧。在细节的处理上,西红柿成为影片中重要的意象,它使整部电影首尾呼应,构成一个整体。西红柿的镜头在影片中先后出现两次。一次是32年前,在地震的前夜,母亲把仅有的一个柿子给了弟弟方达,当时方登还很生气,母亲安慰也想吃西红柿的方登答应再给她买。[3]因为一个小小的西红柿让方登心里留下了母亲偏向弟弟的印象,又经历了当地震发生时母亲决绝地说救弟弟的话语和行为,让方登心里极为伤心和怨恨。另一次是32年后,当方达带着姐姐方登走进家门,她看到自己的遗像与父亲并排挂着的时候,照片下放着一盆西红柿,再次触动了方登的神经,才知道原来母亲这么多年还一直想着她。当镜头定格在几个大西红柿上时,也让观众的心为之一颤。接着,年迈的母亲突然下跪:“登啊,妈给你道个歉,这么多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后来,方登了解到,这30多年来母亲一直是爱自己的,每年弟弟上学母亲都是买两份课本,一份弟弟用,一份留给死去的姐姐;母亲不愿意搬家,担心搬家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找不到回家的路;母亲不愿意再嫁是以这种方式惩罚自己当年放弃了女儿的生命。这一切都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因为一场地震,使母女相隔32年,这其中包含着母女多少酸甜苦辣。终于在32年后,母亲用真诚的爱化解了女儿心中的仇恨,换来了女儿的一声“妈”和一家人的团聚。影片用细节性和微观性的历史来展示整体性的历史宏观事件的叙事方式,重点描写了人物的真实心理和情感;用传统的写实叙事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电影艺术对生活进行的艺术加工,讴歌了平凡人物的亲情与爱情。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