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元素的孕育――古代巫术
电影中费翔饰演的白狼国巫师令观众印象深刻。巫师通过自己的巫术与天地沟通得到神灵启示,在日食之时适合为白狼国王子换心借以挽救他的生命。巫师是该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字眼,不仅有反面角色白狼国巫师,也有正直贫穷的捉妖师。在特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巫师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职业,甚至可以得到崇高的地位与荣耀。在古代文献和资料里,古人曾认为天与地、人与神之间原本相通,没有阻碍:
天下之高者,又扶桑,元枝木焉。上至于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①
直到黄帝时期,蚩尤作乱,皇帝哀怜无辜百姓受苦,采取措施,命他的孙子黎负责治理百姓,禁止普通百姓与天神沟通:
无使上下,乃命重,黎,绝天地通,罔有降格。
于是,重和里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指定的巫师,负责得到神灵的暗示,在重要场合、重要事件中为权力阶层作出决定时提供参考。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就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在各种狂欢活动为外在形式的活动中,巫术活动体现了当时特定落后自然条件下人们的求生、欲望、欢乐和痛苦等自我意识。在最初,原始巫术中蕴涵着审美元素的萌芽,但都是功利性的,主要目的是在氏族中趋吉避凶、占卜等。在该影片中,由于白狼国王子在寻欢作乐中心脏被妖怪挖走,巫师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与天神沟通,得到启示,即必须在天狗偷食的异象气象中为王子换心让其得以重生。
古代的巫术主要通过梦占、肝脏占和星占来预测吉凶。在古希腊传说中,女神赫卡忒是幽冥和魔法保护神,经常出入于坟场等地,在夜间狩猎。古希腊后期,随着哲学思想的萌芽,人们将“灵魂”这一概念植入巫术当中。古希腊人发明的着名的“努斯”理论即认为努斯是主宰一切灵魂的东西且具有比灵魂更高级的能动性。当时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接受这一观点,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因为和谐是由其对立面结合而成的,肉体是对立面的合成物,灵魂是一种永恒运动的自动的实体,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它是不朽的并类似于神”③。当代美学家则注重从巫术演变过程中发现其蕴涵的美学元素。在表现主义美学大师克罗齐的英国继承人科林伍德那里,他将艺术分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他指出其定义的区别:“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的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实用的价值,这种再现就称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④在此前提下,他认为巫术具体可分为四个类型:其一,流行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如民间流行的童话、曲谣和戏剧;其二,教士的布道、赞美诗和军乐队的乐曲;其三,宗教艺术;其四,爱国主义艺术。在本文所选取的电影中的巫术属于实用主义巫术。在中国传统神话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巫师形象,如姜子牙、钟馗、彭祖等可以在人妖神三界游走的形象脍炙人口。
从中外巫术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巫术从萌芽时期的纯主观性到被植入特定概念,不可避免地走向理性,由此可以预见巫术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随着人们认知世界能力增强而走向灭亡。随着西方经济能力和人文意识的增强、哲学上大陆理性主义的兴起,巫术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同时由于巫术中蕴涵着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不足却又期冀改变当时特定的恶劣情况的愿望,其实是人们期待人类自身能力提高的一种乐观想象,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环境、科技各方面的局限根本无法实现,但却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而当代影坛上利用巫术这一母题拍摄的电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