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一)强悍的反抗
美国电影中女权主义标签标注得最为鲜明的就是1991年上映的《末路狂花》了。这部电影以女性自身为出发点,反传统地以强势姿态出现在屏幕上。女主人公们试图通过自身的奋斗来改变在这个社会上的认同,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找回那个本应属于女性的快乐的自我,没有想到的是却被逼迫着走向了逃亡之路。在这条路上,女性开始蔑视男性,男性开始惧怕女性。
女性主义学者安奈特?孔指出:“在电影中,女性通常被社会结构成男性主导世界的‘他者’或‘圈外人’。女人无法说自己的故事,因为影像是被男性控制。”“在这里,女性是被作为性客体的,唯有美貌和性吸引力才有价值。她们的功能着重在支持男性。”尽管在不同年代的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影片中,女主人公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不论是性格还是形象,但她们已经摆脱了作为客体的“依附性”。她们是作为主体出现的,像其他男性角色一样,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抉择,塑造出了极具女权主义的银幕形象,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对于自己获得平等与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在影片《末路狂花》中,女主角强悍、肆意,对挑逗她们,企图对她们无礼、猥亵的一群男人作出终结的审判。将两个原本善良温和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杀人的游戏中,她们在杀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快乐。影片一经推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影片中塞尔玛和露易丝在逃亡过程中所散发出来的“野性”,召唤出了人们对于女权的再次推崇,表现出了女性对于自身权利的一种维护心理。
(二)隐忍的反抗
1985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紫色》和2002年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时时刻刻》,剧中的女主角都是“温柔的”,她们面对不公的生活境遇,没有像《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一样,直接用自己的行动对男性进行抗议,用无法回头的杀戮行为对男权社会进行报复。相比之下她们是“平静的”。她们似乎接受了或安于在这样的生活中了,只是在内心深处怀有抗争的情绪和向往自由的愿望。她们在痛苦的环境中沮丧,甚至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无望的生活而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她们没能去主动地抓住生活,却依然向往着自在的生活,这是支撑她们生存的原因。她们也在伤痛中醒悟到,女人的自我觉醒才是重生的开始,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要和男人一样有同等的自由和权利。 (三)“梦想”的回归
女权的本质并非要和男权去进行两败俱伤的碰撞,在某种程度而言,她们更渴望女性“梦想”的回归。正如凯瑟琳?哈德威克导演的《暮光之城》一样,里边细腻、柔美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女主角贝拉和金发帅哥爱德华之间。这样缠绵悱恻的爱情是多数女性的梦想,通过爱情这条主线,我们感受到了女主角贝拉的成长,她由一个被动地等待救赎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为自己的命运而拼搏的主宰者。在这里,男女之“情”被导演推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爱情不再存有可疑的世俗偏见,爱情是温暖的,是让人奋不顾身的。在影片温情、细腻的叙事中,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原来在为颠覆男权的成长经历中,女人也可以作为一个主动者去追寻那份值得自己主动的美好。在这里,无所谓主客体,只在乎享受爱情所带来的深刻体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