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化过程中的美学重塑
电影《狼图腾》不仅仅将主题与叙事重点做了偏移与改写,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更是对小说文本进行了影像化的想象与美学重塑,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诗意壮美的内蒙古鄂伦大草原的自然风情画,也正是这样的影像处理与美学重塑,减弱了整部电影的商业化特征,为电影注入了文艺片的特质,大量的全景镜头与远景镜头的使用将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风情画式的镜头语言不仅仅为了烘托影片的叙事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大自然的原始之美与被人类破坏后的残破不堪的景象的反差与对比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张力,凸显了电影的生态主题。
影片一开始,在镜头的摇曳当中,长城之外的翠绿色的青山连绵不绝地一直延伸到远方,影片的画面好似一幅国画山水图展现在观众眼前,镜头前方的长城无比清晰地近在眼前,而绿色群山则与近景长城虚实结合般地遥相呼应,呈现出了一种虚实结合般的镜头语言,在同一个画面当中,群山之中运送着下乡知青的车辆缓缓前行,使整个画面流动起来,这种多层次的电影镜头语言具有强大的表现能力,在表现大自然之美之外,也强调了长城之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看似超然世外之感,增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
由于电影选择了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来执导,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要从一位外国人的审美眼光中进行审美表现,抛开小说原着不看,影片的整个艺术审美表达一定是一场跨越国界与文化差异的艺术创作。透过让?雅克?阿诺的审美目光,我们看到了大面积的饱和色彩的运用,更多远镜头与全景镜头的运用,更多的近似于绘画表现方式与构图方式的镜头展现,让?雅克?阿诺利用一场诗意的美学重塑唱响了一首颂扬大自然的赞歌。在这样的审美目光之下,我们看到了含蓄的审美构图与镜头表现,例如陈阵在误入山坳地带的狼群中时,镜头将陈阵置于画面的最中央,狼群从四方逼近陈阵所处的中心点位置,这种构图方式不仅构筑了画面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也增强了画面的审美表现,狼群所在位置充满层次感,而不是一味地采用直线形队列的形式,使画面具有增强叙事表现能力的艺术美感。再如,影片结尾,在放走小狼后,一行人在似曾相识的山坡上放下了毕利格老人的尸体,此时的画面被一分为二,丘陵山脉的地平线为分割线,画面直接采用了国画的构图方式,上虚下实,被沿着画面对角线一分为二的画面略微倾斜,天空的淡紫色浓淡相宜,近处的草原也是深浅不一的饱满的绿色,而人物被安置在了略微倾斜的水平线上,极具画面张力。这样倾斜的画面不仅具有艺术构图之美,同样在这种美学表达上也隐喻出了陈阵的内心世界也在倾斜,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无奈境地。
电影《狼图腾》在影像建构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生态主题的表达,同时也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诗意的美学重塑加强并不断推进叙事的表达,实现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