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失落的父母
《东京物语》作为一部黑白片出现在1953年,却是小津安二郎战后感人至深的一部影片,亦被誉为代表作。广岛乡间的父母远道到东京探望儿女,满心以为儿女成才,来时才发觉他们不外如是。更惨的是儿女两家人各忙各的,冷落了两老,反而阵亡次子的遗孀殷勤照料。母亲旅途操劳,回家后一病不起,子女回乡奔丧,匆匆便打道回府。老人经历的失落,反映城乡对比与两代矛盾在这个年代特有的困境。
“家庭”在这部电影里,不再是欢乐和谐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父母对于儿女的思念以及儿女对于父母的冷漠,是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原始农业社会思想的一次碰撞。生活的压力增大,意识形态的改变,让人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片中儿子以及大女儿就成了这样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小津安二郎在《东京物语》里呈现的是一种对于社会发展的忧虑的话,那么古苍梧在《哀而不伤说小津》中说到:“他对人生的悲悯,几乎达到佛家的境界。他所体会到的,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或是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的悲苦;而是所有人,所有家庭、民族、时代都有可能有的悲苦。这种悲苦,主要由人性、社会、文化等种种因素构成的偏差所造成。这种偏差,并不只是某些人的过失,而是人类的‘共业’,小津所忧伤者在此。”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