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难调”引发的“精神”缺失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浓厚的商业观念凸显,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者们似乎只是将电影视为获取利益的商品,而对它的价值意义毫不在意。中国的导演们为了娱乐大众,也是如此。如何去争取每一个观众,似乎成为困惑导演们的首要问题。中国有句俗话:“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在实质上就是精神,就是价值和意义,也是中国的文化内涵。当一部影片只剩下框架结构或技术,这种单一的向度,连一点精神和价值都找不到的时候,那么票房就只是个数字了,只是寻找精神和价值的替代品而已。即便在影片的结构和技术上满足了感官上的刺激,却还是毫无意义。
“精神”是一股“气”,更是一个“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岁月轮回中的积淀物,是遗产,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能唤醒在生活中日渐麻木的人们。可以将隐匿在人的内在生命中的无法言喻之说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将这种生动的精神模式替换为没有精神的连续性影像,将电影变为“皮毛电影”――肤浅而平庸化。电影代表一种大众文化,却不能代表所有的大众。试图覆盖大众的作品只能成为鸡肋之作,成为一种快餐文化。短暂的满足后,即被舍弃。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也为了在国际影坛上站稳脚跟,国产电影在影视策划与营销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理性的思考下,感性的显现为画面的色彩、视听上的巨大变化,努力地营造着对纯粹、完美、和谐的执着追求,试图在信念与合理化形式上扩展出更大的空间。然而,大众是复杂的集合体。它是“一切”也是“每样”。它既是总体,又是各个个体。如果说影像是眼睛,那么大众就是所有感官了。大众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催生出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的逐渐蔓延终于入侵到国产电影,出现了“众口难调”的文化弊病,却也激起国产电影的不断创新。这本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却在“众口难调”的理由扭曲下,卸下了意义上的重担,将影片完全凌空架构在大众世俗的需求满足上,将“文以载道”的内涵需求在这里全部大胆地消解掉了。导演放弃了赋予影像任何先验性的文化意义,追求影像自身的“价”,抛弃影像本质的“值”。导演用画面展示关于影像的结构,用来满足大众的“口味”,却忽略掉生活在中国当下的人物的现实完整和真正所需。面对这样的中国影视,我们会被其中轻松的影像所逗笑,却不会在银幕上找到寓意和教化的全新体验,这是真正的精神缺失。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