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秋喜》中的符号学运用
电影《秋喜》讲述的是1949年的广州,共产党员晏海清潜伏到国民党内部获取情报,并与敌人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斗争,女仆秋喜一直照顾守护晏海清,对他不离不弃的战争年代故事。影片中的符号意义与电影艺术结合,从题材、人物、场景、色彩、道具、音乐等方面给予充分展现,而正是这些符号因素的存在,使得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了成功。
影片中的部分场景,拥有其特殊的符号化意义。“秋喜”作为影片的名字,本身就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不仅仅指剧中人物秋喜本人。影片中的秋喜这一角色,导演想要将之与影片名称联系在一起,但她与片中的叙事并无太多牵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秋喜这一角色更多是影像层面上的看点,并非叙事意义上的不可或缺。
除此之外,影片中使用的道具如菊花等也别有用心。秋喜的父亲被国民党带走,秋喜向晏海清询问她的父亲的生死时,晏海清并没有直接回答秋喜,而是在一番内心挣扎后摘了一朵菊花插在秋喜发髻间,秋喜顿时撕心般的痛哭起来。菊花寓意着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观众在观看此场景时,也明白了秋喜父亲已经被杀死的事实,虽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但是在片中导演用菊花的“所指”也即电影符号中的意指向观众传达了要叙述的事实。
《秋喜》作为一部谍战片,其叙事方式,主要是以顺序性组合段贯穿全篇,也就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对故事进行描述。整部影片可分为四个章节,符合事情发展的起承转合。所以,顺序性组合段在该影片中存在最多,当然在大部分影片中都会以顺序性组合段进行叙事。
影片中有三处插入组合段,都运用闪回手法回忆当时的情景。夏惠民和晏海清共同回忆在茶馆时特务与地下党的枪战,晏海清指出当时有人对着夏惠民开枪,此时夏惠民感到后怕并相信晏海清。第二处为老陶被捕,夏惠民要求晏海清开枪杀死老陶,晏海清回忆与老陶在河边的谈话,决定开枪打死自己,却不料是空枪。最后一处是晏海清看着死去的秋喜回想她生前的模样。三处插入组合段为观众提供了角色鲜明的内心活动,使情节生动可观、扣人心弦。
除此之外,影片结束时展示出另外一条隐藏的线索――解放军攻占广州。之前影片中没有出现解放军的画面,但是从演员的语言和广播中的语言可以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该线索与晏海清、夏惠民的争斗平行,是一个平行组合段。同时,这也是一个描述组合段,秋喜“复活”从现实意义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其特殊意义是想表现解放军胜利这一“秋天的喜悦”,影像中虚构的秋喜复活这一事件补充说明了解放军占领广州的事实。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