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简?爱》与原着小说的相异之处

电影《简?爱》与原着小说的相异之处

  (一)叙事情节的不同

  小说《简?爱》将主人公简完整的成长历程以文字形式事无巨细地叙述给读者,而电影受到时间等因素影响,无法完全照搬小说,只能根据需要对小说的叙事情节结构进行删减,重新赋予小说新的时代生命力。

  电影《简?爱》根据小说中人物的回忆方式只截取了主人公不同人生阶段的主要内容,在保持小说叙事大框架的同时,回避了电影放映时间及视觉直观性的局限,对部分小说情节予以删减,突出了对主人公女性坚强形象的塑造。例如,电影《简?爱》中删除了小说中简与圣约翰在泽屋的内容。小说中圣约翰是简追求爱情和自由的阻碍者,以他来反衬简的自立和性格,但是小说中对泽屋的叙述太过细致,足足有8章135页的内容。电影只有短短的90多分钟时间,很难将圣约翰这一人物及故事情节囊括在内。电影要突出表现的是简苦难的童年、曲折的爱情,并以这些内容来满足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所以泽屋这一繁枝细节只能删去,将空间和时间留给主要矛盾内容的展示。同时,电影作为通俗的大众艺术形式,观众很难在90分钟内形成对人物的短视记忆,像圣约翰这样的功能性角色,必然会影响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除此之外,电影还将小说中简得到叔叔遗产这一情节删减。小说中简最终获得遗产与罗切斯特形成了经济地位的对比,虽然摆脱了自卑心理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但是小说强调的是遗产让简勇于爱上罗切斯特。而电影将简获得遗产的情节删去,强化了简冲破世俗与地位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主义价值观。她重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的逻辑因素是爱情,而不是小说中的经济地位变化的原因,展示出女性新的姿态和意识,在这一点上实现了对原着小说女性主义的超越,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情感和审美标准。尤其是电影最后浪漫的结尾,精练地结束了整个故事,删去了小说原有的复杂结尾设计,在简和罗切斯特的拥吻中,直接将情感推向高潮。这种对原小说情节的删减,不仅让电影的主题更加直观突出,而且削弱了原着小说的说教道德意味。当然这种改变也更加符合电影商业利益,让电影大团圆的结尾符合现代观众对浪漫结尾的期盼。

  (二)叙事时序的不同

  虽然电影和小说都是以倒叙为主要的叙述手法,但电影却对原着小说固有的叙事时序予以了一定的重构,让核心故事情节的时间性更加明显,也有利于凸显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原着小说中,“我”作为叙述者,也就是主人公简,以倒叙的叙事方式,对过去的种种进行回忆性叙述,而故事的时间起点是简10岁大时,由10岁进入故事的顺序叙述。小说中故事的叙事时序围绕着简8年寄宿生活、与罗切斯特的恋情、圣约翰求婚、与罗切斯特结婚的顺序。虽然小说中,简以“现在”为起点回忆她的过去,并对她生活中每个重要节点予以交代,但是却没有对“现在”进行明确,直至小说最后章节才提到“现在已结婚十年”。至此,读者才了解简大约是在其30岁时,开始追忆过去,回忆的是其10~20岁之间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是其18~20岁这一节点。可以说,小说倒叙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而整部小说叙事时间基本上是沿着直线形的“过去”到“现在”的顺序展开,

  但是电影《简?爱》以主人公简独身一人从桑菲尔德仓促离开为开始,而这一情景在原着小说的第402页才出现,也就是小说故事将近结束的地方。由此可以发现,电影中采用了与小说完全不同的叙事时序,尤其在开篇处。电影中的“我”以从桑菲尔德离开为叙事起点,也就是电影故事的“现在”时间,而这一时间起点在小说中是简大约19岁时,与小说原倒叙起点的30岁完全不同。同时从桑菲尔德离开的时间又在电影的94分钟左右再次出现,与电影伊始镜头形成了一个环形的叙事时间结构。叙事的起点与终点这两端之间的时间顺序依次为:主人公简10岁在舅妈家,11~18岁寄宿在学校,19岁住在庄园。这一环形叙事时间结构与原着小说极为不同,它将原小说中圣约翰的情节排除在外,而在环形结构中间是以直线形叙事讲述着主人公与罗切斯特的恋情,电影的主线就是爱情。相较于小说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影片的跨度最短为一年,最长为十年,其叙事的基本时间模式是“现在、过去、现在”。

  通过与原小说时间顺序的对比,可以发现电影的叙事时序包括起点、倒叙跨度以及叙事终点等都对原小说进行了重置。虽然倒叙最大跨度的调整并不大,但是却将原小说中最核心的故事囊括在其中,将无关的情节予以摒弃。所以电影通过这种叙事时序将主人公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充分凸显,保证了其爱情叙述的时间需要,让观众能够充分体会其恋情,保持了原小说的内核。这种叙事时序的挑战可以说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故事主题思想的期待,更加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影片《简?爱》中时间的简化性运用,让影片能将事件或矛盾集中展示,而且时间更加集中,这有利于主要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塑造。同时这种安排让事件和人物的关系更加自然,也有利于观众的理解。虽然电影和小说都是运用叙事时间的变化感透视简的人生历程,但是电影对时间的重置或者明确化,让观众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特定事件上,并在感情上与这一时间产生呼应,尤其是对简在重要时间节点及最后的选择有充分的理解。所以这种重构性的时间顺序一定程度上让影片比小说更容易获取观众的欣赏兴趣,增加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三) 叙事主题的不同

  电影《简?爱》在叙事主题上不同于原着小说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小说《简?爱》中作者夏洛蒂以主人公的成长来号召女性通过努力获得人格独立及解放。在小说中,主人公简成为维多利亚时期最理想化、典型化的女性解放代言人。但是影片《简?爱》明显地、主动地弱化了女性解放意识和内涵,除了部分原小说女性素材由于情节需要有所保留外,女性解放思想被最大限度地摒弃,反之,电影的主题思想更加趋向于商业化的爱情思想。同时由于原小说为突出主人公在遭受男性不公正待遇时的心理状况,经常采用复杂的第一人称形式的内心独白来展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整部小说中都渗透着主人公第一人称形式的心理反抗,并且整个故事也是随着第一人称的自我意识而发展。而电影《简?爱》却没有采用这种性别色彩极浓的意识语言,而是用画外音的形式来突出简的主体地位,客观地展示着简的形象。同时这种画外音的叙述形式将原小说浓重的女性心理描写时间压缩,有利于对爱情主题的深化。原小说中简“强烈的反抗”的心理细节化描写,一般都被爱情心理所替代或者删除,虽然使电影文化内涵略显单薄,但是主题却更加鲜明。除此之外,由于与电影爱情主题难以衔接,也由于在画面表现上难度极大,原小说中大量极具个人意识的象征或者暗喻色彩的意象,被故意删去或者简化了。

  总的来说,导演考虑到现代观众的休闲型观影需求和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小说女性意识解放的主题,将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爱情主题置于首位。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