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和隐喻――笔触和镜头的运用差异
《旧地重游》是伊夫林?沃的第三部作品,在二战时期,伊夫林因为跳伞摔伤了腿,休养期间写完了这部小说。小说中有大量奢侈享乐的内容描写:睡在树下就着草莓喝甜酒,春季刚刚产的鸟蛋,味道异彩纷呈的酒类品赏,无忧无虑的意大利艺术之旅。连向来寡言的伊夫林也坦言“小说的内容未免夸张,仅仅为了宽慰在战时物资短缺的心灵”,同样也表明了,这也是伊夫林自己早年人生的回顾之旅。伊夫林擅长的白描和讽刺仅仅只是在描述“当下”的战时时间节点,对军队习惯的讽刺,对当代青年的嘲弄,不动声色又充满意味。在描写过去时,笔触细腻温柔。这种转换并不生硬,由主要叙述者查尔斯的回忆而产生变化。故事细腻而丰满。
而这一变化运用到电影中,则有了更多的内涵。电影和文学有明显的不同,文学常常可以通过文学的笔触、个人对文学的理解、读者阅读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电影则需要借助镜头来完成这一目标。在影片《故园风雨后》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通过摇拍布莱兹赫德庄园显示在大家的面前,既显得雄伟壮阔,又让人感到缥缈无常。俯拍镜头中对布莱兹赫德庄园有明显的追光,两位主角在修剪整齐的矮树丛花园中嬉戏,运用俯拍,让演员看起来十分渺小,被涵盖在庄园中,同样暗示了个人命运在大时代中的无力把握。
原作中,塞巴斯蒂安利用拙劣的借口邀请查尔斯来到庄园过暑假,影片并没有花大篇幅对原作中最为经典,也最被读者推崇的情节进行仔细的描摹,而是利用片段剪辑成蒙太奇,在两分多钟内叙述了小说中将近两章的内容。然而蒙太奇的剪辑并不突兀,丰富了原作内涵的同时,也让观众从短暂的一瞥中,体会到了原作中所表现的战前的美好生活。影片虽然将部分细节顺序打乱,却又十分完整地呈现出了原作中对情节铺陈的连贯性,镜头中大量的柔光显示出夏日英国的梦幻和正处在青春年少的主角情感的美好,对主角的逆光拍摄,仅留下简单的人物剪影,人物的表情模糊不清,从侧面烘托了《故园风雨后》的主题,即在记忆中逐渐模糊的对逝去美好岁月的怀念。
影片中的空镜头和手持拍摄也不在少数,手持拍摄提供给观众更近的角度观察人物之间的关系,自然晃动的镜头和视角也提供给大众窥探人物内心的机会。在意大利不欢而散的三人,后来碰面时面面相觑,十分尴尬。手持镜头让三个人之间的心情变化描写恰到好处。手持镜头的晃动在此时仿佛也是角色内心之间激烈变换情绪的描述,拍摄方式别致新颖。影片中空镜头的运用多集中在片尾。布赖兹赫德的老侯爵一生远离天主教,躲在意大利和情人同居,临终时却祈求回到城堡,祈求上帝原谅。纠缠弗莱特一家的天主教是拯救的因素还是毁灭的使者已经不重要。查尔斯?赖德对布赖兹赫德的冷眼旁观,也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影片结尾时,查尔斯曾经和象征着天主教的烛光长久地对视,这种凝视的定格,也是对主题的复调回归。查尔斯伸手想要掐灭火焰,却最终放手;影片画面定格在火焰,却猛然暗下。这一改编独立于原着,显示出电影镜头表现得得天独厚。人物情感的复杂在此刻彰显,多一个镜头都是赘笔,这样的镜头运用同样也来自于导演对《旧地重游》原作审慎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