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体验与命运思考的书写

对死亡体验与命运思考的书写

  只要对里恩电影稍作了解,便不难发现其作品之中带有隐隐的“以悲为美”的创作倾向。死亡是人类悲剧的极致,当电影在表现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之后,让人物走向彻底的毁灭,这时候生命的价值便会愈发被凸显出来,而人物身上美好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情感也在生命碎裂的形态之中熠熠生辉。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里恩并无意使用类似的、重复的悲欢离合或老套的死亡情节来赚取观众的眼泪。在里恩的电影中,观众能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角色生命终结,人与人之间天人永隔的痛苦,而更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这种人在命运之前的渺小与虚弱是普遍性的,超越国籍和时代背景存在的。所以,里恩对死亡体验的书写实际上是其对命运进行思考的衍生物,其电影是从人性与命运的本质出发,探索人的种种具有崇高之美的抗争的。[4]因此,其电影的题材始终有略显沉重之嫌,甚至在当前“娱乐至死”的商业语境之中,里恩的审美法则似乎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在《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中,里恩将人置于战争这一背景之中,再以俘虏营的方式将“人”从具体的、血肉横飞的战争中抽离出来。在电影中出现了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以及其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的士兵。里恩也专门给观众表现了不同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人不同的国民性格,如务实而灵活,珍惜生命的美国人;刻板,具有贵族气质,看不惯美国人的“狡猾”的英国人;及严谨的日本人等。但里恩又希望观众能够跳出表面所显示的民族性格区别,看到人性深处的共同点,进而产生一种对整个人类的关爱。电影中的英国军官始终坚持着自己认定的军人原则,先是以《日内瓦公约》向日军要求着战俘应有的待遇,此时观众无疑可以感觉到英日之间的对峙并不仅仅是二战时盟军与法西斯之间的对立,也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对立。然而,随着桂河大桥工程的展开,直到在最后庆功宴上战俘们的欣喜若狂,观众便可以看到命运的微妙之处了。英军看似赢得了与日本人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然而修桥这一行为本身却是在为盟军的死敌日本人解燃眉之急,尽管英国军官认为这一工程对于保持自己军队的尊严本身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上它又是不利于盟军在东南亚的整体利益的。英军越是努力地全力以赴工作,越是在帮助自己的敌人。

  另一方面,美国战俘希尔兹看似心中只有逃生和女人,永远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在战俘营之中想方设法泡病假,一旦有机会就逃离战俘营。然而最后却是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桂河大桥的炸毁。在此,希尔兹原本是为了求生而离开战俘营,最后却又为了盟军的胜利返回献出了生命,而英军俘虏们原本是为了找到生命的意义,在漫长的被俘生活之中做一点对当地“有贡献”的事情,给自己找一个人生目标才修大桥,最后大桥灰飞烟灭,通过的火车中的人悲惨地死去,英军军官也在跌向引爆器后阵亡。从表面来看,似乎里恩是将国家利益置于生命之上的,英军战俘的死似乎更多的只是造化弄人。但是如果注意影片的细节便不难发现,里恩实际上并无意让观众只关注“大桥究竟炸了没有”的悬念,而是思考“人”的价值。例如,在逃走的最后一个日本兵死后,一张照片飘落下来,里恩将镜头停在了照片上数秒,使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照片上的人。这很显然是一个叙事中有意的延宕,里恩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观众,友军是人,敌军是人,活着的是人,死去的也是人,当战争爆发时,人成为劳动的工具或被攻击的目标,但是人们始终不应该忘记他们依然是其他人的家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生物。英军军官尼尔森尽管无意中帮了敌人的忙,但是他对军医说的“你给病人做手术时会不会因为他是敌人就不救呢”依然具有重要的人文关怀意义。

  人文情怀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追求让人的心灵得到抚慰和温暖。在当前人性逐步被物质蚕食、异化,人们日益感到生存的孤独的消费时代,大卫?里恩以自己电影宽厚、博大而温暖的人文精神表达了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切,对人性朴素而自然的善与美的展示以及对人遭遇命运戏弄与面对死亡的真诚记录,这些在使其作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电影中具有某种独特性的同时,也帮助观众在现代文明铸就的牢笼之中看到人性的光辉。

为您推荐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电影中的“死亡”文化原型   日本国民的死亡观源于对樱花的崇拜,樱花常用来比拟高尚的人的生命,樱花刹那芳华间消逝,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悲观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

“死亡”在电影中的表意功能

“死亡”在电影中的表意功能   死亡是一种超越生命的边界趋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讨的最高本体,它能够凸显出生命的意义,衍生出正义、崇高、诗意的美感,体现出无限的精神价值。作为世界一切艺术形式需要表现的母题,它也..

身体书写与共性表达中的“世界梦”

身体书写与共性表达中的“世界梦”    美国的文化理念通过好莱坞的荧屏来进行传扬,好莱坞的“圆梦”充分显示了美国绚烂多彩的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尽管社会各界质疑多多,但是都阻挡不住人们对好莱坞作品的..

沉浸的幻觉:3D电影中超真实体验的生成

命运的源头与指归

命运的源头与指归   《罗拉快跑》的开篇是具有运动感和共振感的,罗拉奔跑的镜头画面,蒙太奇电影形式的运用,镜头的闪回、拼接、组合,让这一感觉尤为强烈。影片由此打开了“命运”的阀门。影片一开始不久,就表现了罗拉为..

在奔跑中找寻命运

在奔跑中找寻命运   当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时,人性中的命运追寻便由此开始了。当苏格拉底称“人的无形意识是世间万物的最后尺度,塑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

在奔跑中错失命运

在奔跑中错失命运   当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偶然被命运的“物件”,有意或无意地触碰到,激起一串串人生的涟漪时,那深埋于内心深处的宿命感或许会蹦出。因为我们像罗拉一样,不清楚男友为什么会将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