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意涵的心灵渴求

走进电影意涵的心灵渴求
  透过黑衣人事件的分析,更突显出卢贝松这部电影的心灵渴求。黑衣人出现前的电影内容,全数集中在黑衣人与贞德的对话中指向特殊意涵。做为一个受过马克斯主义洗礼的现代知识份子,卢贝松绝对不可能同意『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这种知识贵族的思想;那么,走向修行取向而拆解掉小农民生存意义的黑衣人事件,便很明显是卢贝松自己心声的诠释了。
  贞德死于绝望、无助、恐惧,是怎样的一种悲剧?是否卢贝松进行自述表白,承认他自己因为价值拆解而陷入无比的恐慌?还是透过贞德之死,嘲笑二十世纪宗教信徒的荒谬?还是一种极为凄冷地悲剧历史观,表明贞德的悲剧就是二十世纪知识份子的悲剧?不同的悲剧取向决定我们如何感同身受电影的意涵,重新询问我们自己的心灵渴求。
  无疑的,至少卢贝松清楚表明,一但面对黑衣人,就得承担一个难以负荷的地狱──这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使用『大宗教裁判官』描述过的,二十世纪的卢贝松使用黑衣人以二十世纪的语言重新说出来。一但选择面对黑衣人,个人的一切都要追求绝对的真实,凡自己的任何缺失不加以赤裸裸的全面检讨皆是伪善的表现。在这种心灵的冒险如果走不下去,将是死于绝望与恐惧。愿意负荷这种地狱的勇者在二十世纪是处处皆有,只是尼采预言的超人仍未产生出来;贞德的火刑台上,是千千万万知识份子的写照。
  存在完全不同的『救赎取向』,自知能力有限永远无法成圣的罪人躲在一个非理性的保护伞下,面对勇敢走进黑衣人的勇士,只能自惭能力与勇气的不足了。只是我们皆无法同意『无知无识的小农民不配得到救恩』,因此留下空间给自知能力有限的人们是必要的,否则另一种消灭品质不良人种的希特勒思想就再生了。当然我们更会看到种种虚伪的意见领袖滥用『救赎取向』造成种种悲剧,正如我们也只能悲悯地看待勇敢走进黑衣人的悲剧;也许二十世纪的心灵正是面临这种修行与救赎的抉择,是期待自己成为尼乎式的超人?还是自觉自己不比无知无识的小农民更真实?决定了是否承担黑衣人的选择。无论选择何者,我们都期待没有人出现在贞德的火刑台上,那真的是一个太大的悲剧。
  这是一部以悲剧结束的电影,看了悲剧以后总是令人黯然;也许正因为悲剧的痛楚,而使许多人把黑衣人事件解释成揭露迷信者或狂信者的理性正义头脑,降低黑衣人事件的震憾力。在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黑衣人对抗迷信的思想,却足以把千千万万人推向绝望,这才是一个最震憾的悲剧,才让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后久久不能平复。
  也许我们对电影的认识,正是反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渴求。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