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之“得”
(一)良好的受众基础
由动漫作品改编而成的真人版电影,不管市场反应如何,都是存在大量的受众基础的。在剧情、结构上都比现编的剧本经受过市场的考验,它的市场期待值也很高。出于对电影拍摄的成本和风险的控制,这种影视产业是有其独到的优势的。以真人版《浪客剑心》为例,《浪客剑心》讲述了幕府末年“杀人不眨眼”的主人公绯村剑心,在明治维新以后发誓“不再杀人”,下定决心开始流浪。通过与薰的相遇,以及与宿敌的战争,逐渐开创和探索属于他独有的生活方式。这部动漫在改编成电影之前,作为动画片已有了15年的放映史,有了大量的受众基础,而这些受众突然听到动漫作品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后,都会在心中充满好奇与期待,这些受众心理的共鸣正是真人版《浪客剑心》叫好又叫座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受众基础,还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在传播方式上忽视受众现象的存在。受众们在接受动漫改编真人版影视的时候,从来就不是单线的接受,而是双线的互动。《浪客剑心》真人版电影自宣布制作以来,网友们就以网络投票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角色应该由哪些演员来饰演等一系列动作,使得传受双方的关系变得平等,主创团队尊重受众,受众积极参与。这正是传统电影所不能达到了方式。
(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从动漫的题材风格来看,几乎无所不包,青春热血、浪漫爱情、功夫打斗、体育运动、饮食文化、人物传记、历史典故、等等都有大量作品。得益于原着的丰富性,动漫改编剧在题材上有很广泛的选择余地[1]。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同质化,类型化的影片比比皆是,大量跟风行为不但缺乏创意,更是由于龙蛇混杂导致电影艺术魅力的下降。在如此众多大量雷同、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轮番轰炸下,出现审美疲劳也就见怪不怪了。
电影市场本该是多元化、多样化,这样才能显示出影视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传统电影题材陈旧,剧本匮乏的条件下,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无疑是影视市场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而如今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最远的无疑是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尤其以Marvel的复仇者系列更甚。美国的Marvel系列将原来动漫中的超级英雄一个个搬上大荧幕,绿巨人、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等等,这些原本只能是在动漫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在电影荧幕上出现的时候,大家在享受视觉奇观的时候,更多的是吃惊张大嘴巴,哇!这些太不可思议了。紧接着,Marvel将多个超级英雄进行串联,组成复仇者联盟,这种形式彻底打破了以往超级英雄单打独斗的模式,给了电影创作的无限想象,直接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真人版超级英雄电影的印象。而且Marvel还以此为布局,实行超级英雄电影三大阶段战略计划,这样做让Marvel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市场中搏杀出一块领地,成功的站稳了脚跟。对于中国影视市场来说,Marvel的动漫作品改编真人版电影的成功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尊重的。
(三)与电影特效技术息息相关
不是所有的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都能够促进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多的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在改编时最大的难度在于场景再现。
动漫作品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其本身就是虚拟的产物。在虚拟中展现虚拟场景,大家会觉得很正常,比如动漫作品《死亡笔记》中,死神和夜神月之间面对面的对话。这种人和“死神”的对话方式在动漫作品中展现出来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是在《死亡笔记》真人版电影中将这一幕展现出来,这可是大大考验了剧组的特效技术。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夜神月(真人)和死神(虚拟)之间面对面的对话场景展现出来,剧组特效人员不仅仅要制作出死神的具体形象,还要将其无差异的融合到与真人演员的情景对话中。这种高难度的需求性直接促进了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
电影特效技术在得到提升之后又会反过来去支持更加困难的场景再现。我们回顾影视发展,可以对比一下两部蜘蛛侠电影。两个版本相隔近十年,但都代表各自年代所能使用的最高电影特效技术。这其中电影特效的进步自然是画面和CG效果的表达。如果说在表现蜘蛛侠飞行动作时旧版本更多的是采用第三人称,那么新版本就更像是第二甚至是第一人称视角。在小蜘蛛滑翔纽约天际时,新版镜头的旋转和俯仰变化更多,让观众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打斗场面中,技术的进步让新版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现蜘蛛侠的动作技巧。旧版本的拍摄对于当时的电影特效技术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提升了当时的电影特效技术,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电影特效技术有了更大一步提高之后,又反过来从技术上去支持新版本的拍摄。由此可见动漫改编真人版电影和电影特效技术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