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的界定

关于“新时期”的界定

  关于中国电影断代的标准,目前理论界较为认同的是以年代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依据,结合电影流变与艺术特征的形成将中国电影史分成“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1932年)、 30年代电影(1932―1937年)、 战时与战后(1937―1949年)、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年)、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年)、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后),部分论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如尹杰2002年版的《新中国电影史》将新时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变革多元的新时期电影(1977―1986年)以及中国电影世纪末的转型(1990―2000年);李少白2006年版的《中国电影史》将新时期分为再探索时期(1977―1992年)以及市场化时期(1993年至今)。东北电影隶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因此在总体年代的划分上符合中国电影的一般特征。然而,亚里士多德的“一般与个别辩证法”指出:“事物只是个别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个别性,它就全不存在。真实就在认识这些事物”,“每一事物的本体其第一义就在它的个别性――属于个别事物的就不属于其他事物;而普遍则是共通的,所谓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独有。”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个别存在,东北电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以及文化传统,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电影的独特规则。认清东北电影的特殊性对于准确把握这些历史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视域中的“新时期”以1979年为起点,缘于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概括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进一步为文艺创作端正了方向,电影创作开始了历史性转折。东北电影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开始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创新。在社会文化领域,现代性的核心理念“启蒙主义”贯穿新时期社会文化进程的始终,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构成了这一时期主导社会文化的特征,也成为时代转型的特殊标志。这一时期的东北电影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与以往有着不同的群体性特征。因此,1979年成为东北电影新时期的开始。

为您推荐

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电影以其独特的视听表现形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表现形式,其具有投资成本少、进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等先天优势,开创..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分类

贾樟柯电影中的边缘人分类   一类是在改变中不断失去的边缘人。在《小武》中,小武一步步失去了友情、亲情、爱情;在《三峡好人》中寻找丈夫的沈红失去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库区移民们远走他乡失去了自己的故乡;《站台》..

多样化的叙事主题

多样化的叙事主题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的日益完善,微电影得以崛起并且迅速风靡,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作为新技术和时代下的产物,微电影在内容上融合搞怪、幽默、通俗..

后现代的叙事结构

突破逆境的青年形象

突破逆境的青年形象   与其他电影类型不同,校园电影有较为明晰的受众指向性,相当一部分校园电影的观众也是正处于追求、建设自己未来过程中的青年人。如前所述,青年极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诸多逆境,或是面临爱情的迷..

追求情感实现的青年形象

追求情感实现的青年形象   故事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是由人倾注情感打造而成的,在内涵上也必须是关注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出于人的生理本能,对异性情感的萌动是绝大多数青年成长的必经历程,获得异性的欣赏和肯定也是..

迷茫、困惑的青年形象

迷茫、困惑的青年形象   在谈及台湾青少年时,有学者指出他们具有“动态性高、爆发力强、个性不稳定、价值观尚在摸索当中,做任何事并不深思熟虑,冲动而无需太多动机,他(她)们摆荡在孩童/成人、纯真/世故复杂、正途/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