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电影的发展流变
中国校园电影最早源于1953年桑弧的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而1957年孙瑜的《乘风破浪》则使我国校园电影正式摆脱了戏曲与古装元素,对准现代校园。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的巨大破坏,我国尽管出现了一大批表现年轻人的青春电影,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但并非校园电影。谢晋的《水上春秋》尽管将背景设置在校园中,但是其主题却是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非常规意义上人们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这一时期的电影追求为工农兵“服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说教意味。[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电影尽管题材和内容更为多元,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但是这些电影在创作伊始并没有鲜明的“校园意识”,而只是借用了校园环境,作为类型片的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电影仍未成型。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校园电影直到21世纪以后才迎来了它的创作高峰。尽管目前我国校园电影距离发展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其作品依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代校园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和视听符号。当代的校园电影在发展中一般都摆脱了20世纪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宣传枷锁,电影得以不用站在教育人的、高高在上的地位面对观众,而是回归了其作为娱乐产品的身份,立足于给观众提供发泄心理负面情绪和享受愉悦休闲的渠道。因此对叛逆青春的书写几乎成为我国当代校园电影的一个叙事模式,似乎叛逆已经成为校园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另一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电影中又出现了教化性的回归,但是与上一阶段的生硬刻板说教不同,当代校园电影致力于在保证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为观众传递“正能量”,贴合观众的心理,能够使观众乐于接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