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电影的发展流变

我国校园电影的发展流变

  中国校园电影最早源于1953年桑弧的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而1957年孙瑜的《乘风破浪》则使我国校园电影正式摆脱了戏曲与古装元素,对准现代校园。然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的巨大破坏,我国尽管出现了一大批表现年轻人的青春电影,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但并非校园电影。谢晋的《水上春秋》尽管将背景设置在校园中,但是其主题却是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而非常规意义上人们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这一时期的电影追求为工农兵“服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说教意味。[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电影尽管题材和内容更为多元,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等,但是这些电影在创作伊始并没有鲜明的“校园意识”,而只是借用了校园环境,作为类型片的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电影仍未成型。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校园电影直到21世纪以后才迎来了它的创作高峰。尽管目前我国校园电影距离发展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其作品依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代校园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和视听符号。当代的校园电影在发展中一般都摆脱了20世纪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宣传枷锁,电影得以不用站在教育人的、高高在上的地位面对观众,而是回归了其作为娱乐产品的身份,立足于给观众提供发泄心理负面情绪和享受愉悦休闲的渠道。因此对叛逆青春的书写几乎成为我国当代校园电影的一个叙事模式,似乎叛逆已经成为校园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另一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校园电影中又出现了教化性的回归,但是与上一阶段的生硬刻板说教不同,当代校园电影致力于在保证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前提下为观众传递“正能量”,贴合观众的心理,能够使观众乐于接受。

为您推荐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科幻电影中的教化者   除了英雄和反派人物之外,在科幻影视作品中还有一类人就是主人公的教化者。充当教化者的人通常德高望重,充满智慧。这位教化者在主人公面临选择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引导..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   英雄是科幻影视作品中主要刻画的形象。这些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他们一开始也是平凡人,有着平凡的外表,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而烦恼,为了如何生存而忧虑。例如《变形金刚》中的主..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电影与原着的差异   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为了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原小说中以酋长作为叙述者,疯人院中每个人的外表、行为和思想,对人物的评价以及心理活动均通过叙述者酋长的角度..

港式电影集真实与演绎为一身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港式电影与大众审美的契合   香港电影中的香港元素越来越多,尤其是影片中的港式动作设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近几年上映的《叶问》《新少林寺》《杀破狼》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完美的港式动作设计,美轮美奂,令人..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价值   原生态民族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由于其制作的手法和意义,使得原生态民族电影具备其他电影无法比拟的人类学价值,对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进行了大力度的开阔。首先,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徙,使得少数..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对电影真实性的思考   “他者”就是指相对于我们来说所存在的不同群体,也就相当于研究者对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进行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对区别于自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的阐述和展示。而原生态民族电影的他者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