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明快,喜剧包装悲剧
影片开篇展示了熊顿悲催的一天,失业、失恋、住院,好像所有不幸的事都同时发生在了29岁这一年。然而,病倒之后,熊顿并没有陷入对疾病的担心,而是迷恋上帅气的主治医生,继而陷入了对梁医生的追求中。其中还夹杂了与神秘病友、古灵精怪小病友毛豆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节奏紧凑,轻松诙谐。就连揭示熊顿的病是恶性肿瘤的部分,也轻描淡写地以一句“肿瘤嘛,切掉啦”带过。再到从出院、再度住院、父母陪伴下的最后的时光直到去世举办追悼会,影片节奏紧凑,画面令人目不暇接、层出不穷,几乎让观众没有时间思考,而是跟着熊顿的笑与泪,带着笑与泪走出影院。明快流畅的节奏中,疾病的残酷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弱化,最多不过剃了光头,尽管这样,还有好朋友们一起陪她剃光头,好像连癌症患者的痛苦也能分担一样,“癌症病人”好像仅仅只是作为一个修饰词出现在主角的生活中,并未对她产生太大的影响。尽管这是影片想传递的正能量,然而过度用喜剧来包装的悲剧实在经不起推敲,承载不了太多厚重的内涵。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加之主角的身份还是一个北漂的大龄女青年。但在影片中,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却被刻意掩盖,因而故事的悲剧色彩也被最大限度地柔化。即便《滚蛋吧!肿瘤君》本质上不是一部批判社会现实的电影,需要大量商业包装,可是过多的跟幻想画面一样超现实存在的生活场景,实在令人感到错乱和失真。
有评论说《滚蛋吧!肿瘤君》“拒绝煽情”,实际上本片只是给悲剧穿上了一层喜剧的外衣,隐晦地“煽”、更巧妙地“煽”――先通过展示主角经历了常人忍受不了的巨大打击之后依然乐观开朗来打动观众;再通过展示病情不可逆的情况下,渲染其他在死亡面前束手就擒的病人,使得熊顿的坚强和乐观脱颖而出。这时,熊顿的每一次“没心没肺”都会让观众从欢笑的背后感受到更加深沉的悲哀:最终死亡不可避免,所有经历都被冠以“最后一次”的名义,然而这些都是电影的“潜台词”,没有耳提面命,才更显得打动人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部IP电影,故事的原型熊顿已于2012年去世,电影的大部分观众都是原漫画迷,他们了解事件的最终结果,所以在死亡的已知命题之下,这个并没有如实被还原、进行了许多艺术加工的故事,彻头彻尾地、重重地、“煽”了一把“情”。 影片用为悲剧穿上喜剧的外衣的讨巧手法,顺利地克服了不被观众喜欢的残酷主题的障碍,并且安排了一个别有新意的追悼会打动人心,用熊顿傻傻的乐观去弱化死亡所带来的悲痛,仿佛这样做现实的悲痛也能消失不见一样,颇有文过饰非之嫌。故以影片《滚蛋吧!肿瘤君》为代表的IP影片仅靠设置一些嬉笑打闹的花式片段,用无害而讨巧的手法,成功利用了喜剧电影的麻醉效果和解压功能,为观众制造出了一场爆米花味的欢笑和眼泪快餐。但仅有这些,很难在内涵深度上胜出一筹,更无法在泛滥的商业电影里脱颖而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